The Foundations of Literacy Acquisition Across Languages: One Size Theory Does Not Fit All
[加拿大]乔治·乔治乌(George K.Georgiou)[1]
本章我们将跨语言研究的文献分为三类来进行回顾:(1)拼音文字阅读和拼写的影响因素;(2)拼音和汉语阅读及拼写的影响因素;(3)在儿童双语情况下,拼音和汉语阅读及拼写的影响因素。研究目的是,探讨在跨语言背景下语音加工(语音意识、快速自动化命名、语音短时记忆)和读写能力之间关系的通用模式。很明显,这三类研究的结果是不尽相同的。这表明我们离发现读写能力习得的通用理论还很远。由于研究中的实验设计不同(有些是跟踪的、有些是横向的,有些是并行的)、测验的工具不同、参与者的年龄不同,以及研究所包含的语言和彼此之间正字法的差距,我们无法对语音加工能力在跨语言读写中的关系得出确切的结论。
焦点阅读
·什么是影响儿童阅读和书写的重要因素呢?本章通过跨语言研究对不同语言的语音加工模式进行了细致的对比研究。
关键词
阅读,拼写,跨语言,心理语言的纹理理论,语音加工,快速命名,语音意识
过去十年间,我们看到跨语言读写习得研究大量涌现(例如,Caravolas et al.,2012;Caravolas,Vólin,& Hulme,2005;Furnes&Samuelsson,2011;Georgiou,Parrila,& Papadopoulos,2008;Manolitsis,Georgiou,Stephenson,& Parrila,2009;Mc-Bride-Chang et al.,2005;Moll et al.,2014;Smythe et al.,2008;Vaessen et al.,2010;Ziegler et al.,2010)。这些研究可以分为三大类型:
(1)在拼写规则一致的拼音文字中,阅读和拼写的影响因素;
(2)拼音和汉语中,阅读和拼写的影响因素;
(3)在儿童双语情况下,拼音(如英文)和非拼音文字(如中文)中,阅读和拼写的影响因素(如在日本儿童学习假名和汉字时)。
本章作者将对三类研究逐一进行回顾,以期确定它们的共同模式以及这些研究中呈现的相关问题。在此不再回顾考察第一语言(如汉语)和第二语言(如英语)读写能力影响因素的第四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