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与分析疗法的结合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主要原理和方法是,将心理疾病患者潜意识中与疾病有关的症结(complex)上升到意识领域,使患者领悟,从而达到治愈目的。为此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挖掘幼年创伤,并常常遭到患者阻抗。
在催眠状态下,不但可通过故事隐喻和各种混乱技术有效消除或减少患者的意识阻抗,而且治疗师可以利用年龄回溯、催眠梦等技术接近并深入到患者的潜意识之中,受术者可以将压抑并郁结在内心的种种欲求、烦恼、焦虑和痛苦,尽情宣泄出来,释放心理能量。
此外,精神分析中最长使用的自由联想法与催眠术结合起来,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与行为疗法的结合
行为疗法中常用的放松训练与催眠诱导方法几乎没有区别,都可用来缓解紧张焦虑情绪,减轻工作、学习压力。
在行为改变技术中使用最多的是奖励强化法,此法与催眠术很容易结合起来。在催眠状态下,对受术者的正确思想观念和言语行为给予赞赏鼓励,通常会留下深刻印象,并通过潜意识持久影响以后的行为。
此外,厌恶疗法、系统脱敏法和满灌法也都可以在催眠状态下使用。具体如何结合,在本章后半部分,我们会借助案例详细介绍。
(三)与认知疗法的结合
认知疗法主要是在意识领域解决患者的认识或信念问题,但常常会遭到抵制和排斥。在催眠状态下,因为受术者的意识变得狭窄,批判能力下降,往往更容易接受新观念,特别是可以使一些观念绕过意识层面并渗透到潜意识中,养成良好思维习惯,从而可以下意识地支配当事人的行为,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改变。
传统上,无论是来访者还是治疗师都习惯于用负面的(不符合社会期望的)语言来描述症状或问题,这样,在当前的问题(坏的)状态和未来的期望(好的)状态之间就有断层。对问题和解决方案使用不同的语言,会令问题之中包含解决方案这一关键准则的应用变得很困难。
艾瑞克森指出,在催眠中,信念或意图是一个简单的想法,它通常是隐形地操作催眠建议,并经由意念动力过程来产生无意识的反应。
受术者的信念或意图,可以用正面的、建设性的或负面的、破坏性的话语来表达,描述一个人想要什么或不想要什么。许多来访者强调他们不想要什么,这种负向的信念和意图可以暂时抑制一些不希望有的行为模式,但不足以产生新的行为模式。正向的信念和意图能反映出促进成长的原生过程,因而更加重要。
破坏性信念和意图是指向过去的,试图去掉、隔离或否认已经发生至今犹存的体验;而建设性的信念和意图聚焦于未来,通过做一些不同的事情来开发潜能,实现自己的期望,产生新的体验。例如,用“我希望在我的生活中能够自主”代替“我想抹掉心里总是想起的妈妈的声音”,会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因此催眠治疗师要善于识别受术者的负向信念和意图,并引导其建设性的自我表达。
倘若个体具有僵化的消极信念,其行为必定僵化,因而易出问题。例如,一个人习惯性地预期自己会在招聘面试中失败,他的认知过程和情绪被这个主导信念所支配,就会表现出相应的行为,从而导致预言的自我实现。因为他确信只有失败没有其他可能,这种僵化的信念就成为他维持问题状态的自我催眠诱导。如果在催眠中让他坚定地预期自己一定会成功,通过预言的自我实现就会取得积极的结果。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心理治疗学派在催眠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并不完全相同。因为催眠师向受术者所提的问题通常不是中性的或客观的,往往受自己理论取向的影响。例如,心理动力治疗师常常问过去经历,行为治疗师可能提问的是有关系统脱敏层级的问题,认知学派的治疗师把焦点主要集中在不合理信念上,而家庭治疗师则试图了解家庭关系的结构。
最后还要特别强调,无论是催眠疗法还是其他心理治疗方法,都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只有以来访者为中心,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才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