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是多数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简单来说,所谓联想是指与刺激相关的反应会在刺激呈现时自动激活。在催眠情境中,触发联想反应是诱导受术者进入催眠状态的主要方法。
具体说来,催眠术的联想策略包括以下几种技巧。
(一)提出问题
向受术者提问,是催眠沟通的常用技巧,特别是在催眠开始阶段,可用的问题类型很多。
吸引注意的问题是开始自然诱导的理想沟通,它使得随意谈话平滑过渡到催眠诱导。例如,在提问一般社交问题(“天气怎么样?”“路上顺利吗?”)之后,转而就无害的外界事物提问(“你看这个新书柜怎么样?”“你的外套是在哪儿买的?”)。
有了和谐氛围并赢得受术者的注意(只需几分钟)之后,可以转向能产生催眠反应的问题。例如,“你真正放松的时候是什么感觉?”“你能回想起感觉很安全的时候吗?”
在做年龄回溯的时候,可以用下面的问题提问:
“你小时候有绰号吗?”
“你在哪里长大的?当时家里有几间卧室?”
要多采用几种问题系列,探索各种催眠的可能性,直到发现受术者对哪种问题有催眠反应。
提问后要留出时间,停顿一两秒,期待地看着受术者并轻微地点头,以促发其催眠反应。当受术者出现进入催眠的迹象时,以更慢更加意味深长的语气提出下一个问题。
当受术者发出明显进入催眠的信号时(如眼动停止、运动减少、语言回应延迟等),可以转向使用不需回答的佯装问题(rhetorical questions)来占据意识过程,并激发无意识的搜寻过程。例如,“你感觉越来越舒服,越来越放松了吧?”
提问时通常要缓慢、有节奏,以便将受术者的反应扩展到最大。但对于很难放开意识过程的受术者,有时可以用较快的语速让其意识超载或干扰其意识过程。具体做法是:
催眠师用很快的速度连续提出一系列的闭合式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只能是一致的“是”或“否”,从而在受术者的下意识层面形成一个“是”或“否”的反应定势,然后催眠师悄悄转换条件,将预定的指导语呈现给受术者,受术者会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按其思维惯性,接受难以接受的事物或理念。这实际上就是人们在辩论中常常采用的苏格拉底问答法。
(二)嵌入暗示
所谓嵌入(embed)暗示,亦称包埋技术,就是把可能引起阻抗与冲突的指导语巧妙地融入“自然”交流的谈话里,让受术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并进入催眠状态。
一位禅师讲法,听众云集,其中有一不服者,公然挑衅:“世间万法皆妙,你的禅法有什么好?如果你能让我听你的,我才服你。”禅师很平静,说:“你先到我的左边来,一会儿我跟你说。”然后继续说法,那人站到左边去了;过了一会儿,禅师又说:“站到我的右边来,我跟你说。”那人又站到右边去了;顿了一会儿,禅师说:“还是站到前面更正式。”那人又站到禅师的正前面。现在,禅师不慌不忙地说:“你看,我让站到左边你就站到左边,让你站到右边你就站到右边,让你站到前面你就站到前面了,你还有什么话说?”
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孙膑,年轻时与好友庞涓一同去云梦山,拜鬼谷子为师。一天,鬼谷子先生对两位弟子说:“我在山洞里,你们谁有办法让我出去?”庞涓回答:“你不出去我就用火烧!”先生岿然不动。孙膑说:“老师!您的问题太难,弟子实在没有办法让您出去,但如果您在洞外面,弟子有办法让您进来。”鬼谷子走出山洞,孙膑深施一礼,说:“老师!我已经请您出来了。”
以上两例,都是嵌入或包埋技术的巧妙运用。
嵌入暗示的具体方法是,先确定所要传达的暗示,而后将其以若干不易觉察的句子分散在一个较大的语境中或故事情节里。
可以将与催眠状态有关的词语直接嵌在简单的句子里,如“你现在可以完全放松”;也可以更加委婉,将受术者的注意引向其他的时间、地点或其他人,如“于是我回家了,感到全身温暖舒适。”“你望眼窗外,见到小鸟飞翔是如此自由,孩子嬉戏是如此开心。”
还可以用转换说话的声调高低、音量大小、语速快慢,或改变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非言语信息,来做间接的嵌入暗示。例如,催眠师开始可以用常规的速度和强度讲话,在传递嵌入暗示时,声音要变得缓慢柔和,还要停顿一下,使受术者有时间对其加以体验,之后再回到常规的语言风格。
这种精微的非言语沟通和间接暗示,既可以绕过意识的监察,又足以影响无意识过程。因为受术者对一种新的语言模式会以不同于其他信息的方式进行加工。
大多数人都对这种嵌入暗示有明显的反应,尤其是在嵌入的信息与受术者的需求和理解一致的时候更是如此。
艾瑞克森曾用上述方法为一位罹患癌症的花匠减轻疼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因为这个人对催眠很反感,艾瑞克森便以养花作为谈话主题来吸引病人,通过讲述一株番茄的成长发育历程,嵌入了许多与催眠状态和控制疼痛有关的词语。例如,“雨水带来安宁和舒服”“果实带来满足”等,不但使其剧痛大为减轻,还恢复了足够的体力回家。
艾瑞克森在讨论这个案例和其他案例时,强调了以下几点在运用嵌入暗示技术中的重要性:①与来访者建立和谐的关系;②识别和利用病人改变的愿望;③尊重和利用个体的需求和特点;④说话时足够意味深长以吸引和保持受术者的注意力。
当然,这些要点同样适合于任何治疗情境。
在催眠过程中突发的干扰信息也可以嵌入暗示。比如,受术者已经进入深度催眠,墙上挂钟要三点报时了,如不做适当处理无疑会造成莫大干扰。此时催眠师可以说:“接下来,你将听到远处传来三声清脆的钟声,伴随着这三声钟响,你将体验到……”从而把不利的突发因素变成可控的有利因素。
(三)故事隐喻
艾瑞克森学派认为,无意识过程比意识过程更能理解隐喻概念,因此经常用隐喻沟通来激发无意识过程。
所谓隐喻(metaphor),即借助故事或寓言,引发受术者的思考,激起内部的联想反应,促进其感悟,并将感悟变成自我暗示。因为这是一种自我探索的过程,因而不会发生阻抗与冲突,更易达到认知和行为改变的目的。
讲故事是艾瑞克森在催眠时经常采用的一种主要技术。在当事人处于入神(恍惚)状态和正常的意识状态之间时,正是他说故事的时候。故事通常这样开头:我曾经有一位病人……然后他会描述一些适合当时情境的话。故事的含义取决于他想传达什么,一般来说,也会依当事人入神程度而有所不同。虽然在故事中并不涉及受术者,但是故事内容的重要方面,如人物、事件、主题、目标等,都与受术者的经历有关。
举例来说,对害怕催眠的受术者,可以讲其他人成功克服这一困难的逸事;对渴望愉快的回溯体验的受术者,可以讲一些同学聚会或者模糊的孩童经历。
隐喻故事可用于催眠中的多种目标,特别适用于催眠诱导。因为故事没有提到受术者,因而不易遇到意识层面的抵抗。而故事与受术者相关,又自动激起了类似的体验。所以,故事隐喻是绕过意识而接近无意识并间接产生催眠现象的上佳技术。
通过故事来诱导催眠的常规策略是,首先确定讲故事的目的是吸引注意并产生催眠体验,还是引发催眠现象;然后根据受术者的某些方面,如兴趣、期望、关注点、正在发生的行为等,来引用或生成可能的故事。故事内容要根据受术者的体验和行为反应,灵活地加以跟随和调整。
引用或生成故事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能吸引受术者的注意;②与受术者的处境有关;③与受术者的具体处境不同(太相似会引发意识干扰);④不以悲剧结束;⑤不会触发与期望反应无关的情绪。
(四)概括性语言
艾瑞克森在催眠治疗时,经常使用听起来很具体但实际上很概括化的语言,来激发受术者产生最适合他们个体理解和需求的特定意义。这样就使催眠师可以给予有效指导,而无须了解受术者体验的确切内容,并减少了将某种暗示强加于受术者的可能性,从而鼓励其获得对个人有意义的联想体验。
这种概括性语言的运用是尊重个体独特性的最好方式,也是艾瑞克森学派催眠方法的核心技术。
概括化语言可以用一般性事件,也可以用模糊的名词或动词。
例如,“很久以前一次非常快乐的时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找到对你个人来说最舒服的姿势”等。
在这些例句中,每一个都使用间接的、概括化的方式暗示受术者在记忆中搜寻特定的人、地点、物体或事件,最终获得个人特定的内部体验。换句话说,这种体验不是催眠师引导的,而是由受术者的无意识引导产生的。
倘若暗示以过于具体、过于直接的方式提出,既不适合受术者的独特需求和理解,又可能因为有压迫感而产生阻抗。
这种普遍性或概括性语言,既可用于诱导受术者获得相关体验,也可用于跟随受术者正在进行的内部体验,还可以用于跟随催眠中的外部刺激。例如,对于隔壁房间的电话铃声、飞机从空中飞过的声音、外面小孩的吵闹声,可以这样跟随它们:……你在催眠中可能意识到许多不同的东西……多好的事儿啊,你可以让这些意识来来去去,它们都可以使你更加深入地进入催眠……
这样的话语跟随了受术者意识中的任意刺激,但并不引向刺激。倘若采用很具体的陈述,就可能会打断本来没有注意外部刺激的受术者的专注。
运用概括性语言要遵循以下几个要点:①为受术者提供各种常规的、普遍的可能性;②观察并确定受术者有情绪反应(如呼吸和脸色变化)的话题;③聚焦并详细讨论受术者有明显情绪反应的主题。
(五)选择性反应
艾瑞克森学派催眠师有时会首先暗中假定催眠反应会真的出现,然后将受术者的注意力集中于催眠反应何时、何地出现,如何出现,让其在几种可能的反应中做出选择。
例如,“你想现在进入催眠还是五分钟以后?”“你想坐在这把椅子上进入催眠,还是坐在那把椅子上进入催眠?”
“我不知道你的右手还是左手会先浮起来。”
“我不知道你会回到六年级、五年级,还是四年级。”
通过给受术者提供这种“虚假的自由”来选择某种反应,极大地提升了无意识反应的可能性,抑制了对催眠师的话语做逻辑分析的评判能力。
催眠师提供的选择反应必须与个体的需求和当时的情境相一致,这样受术者就会下意识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特定反应,从而进入催眠状态。
(六)使用心锚
1.什么是心锚
在催眠中,所谓心锚(therapist-developed anchors)是催眠师发现的可以让受术者产生某种联想的线索或标记,通过心锚可以引出需要的联想反应。
在神经语言程式(NLP)中,将心锚定义为会触发某种生理心理状态的刺激。心锚既能够引起积极的、有活力的状态,又能够诱发消极的、萎靡不振的状态,它取决于在你的头脑中所触发的原始体验。譬如,一个人对水的恐惧,可能源于儿时险些被淹死的经历。
因为我们在生活中总会下意识地产生各种联想,所以人人都会有各种心锚。例如,听到一首歌曲,会使你兴奋不已;看到某种场景,会引起你的紧张感;摸到一个水杯,会唤起你被烫伤的痛苦;闻到一股味道,会诱发你对童年的回忆;吃了一道美味,会使你想起母亲。
心锚可以是言语的也可以是非言语的刺激,可经由视觉、听觉和体觉等不同认知通路产生。换言之,心锚既可以是一种图像、声音、感受,也可以是一个词或句子,还可以是一种表情、动作或身体姿势。
心锚引起的反应可以是愉快的,也可以是不愉快的。例如,催眠中谈论马,令一位受术者想起获得赛马冠军的满足感;而另一位受术者却再次体验了从马背上摔下来的剧烈痛苦。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与他人不同的心锚。例如,谈到快乐,一个感到安全的女性可能想起了童年喂养的宠物;而一位男士却可能想到心爱的女儿时感到喜悦和满足。
2.如何发现和设立心锚
为了发现受术者的联想线索,可以在催眠状态下提许多问题吸引其注意,同时仔细观察他的回应,这样就可以识别出有意义的联想线索,并将其作为促发联想反应的心锚。
最好的心锚是能使受术者下意识地产生某种专注体验,而不会触发其他体验的线索。这就是说,心锚要清晰、独特而又能绕开意识的参与,而不应该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行为。例如,竖起大拇指的动作,虽然在触发正面积极的状态方面非常理想,但是对于你希望回忆起的那些特定的精湛状态来说,就不会是独一无二的了。心锚应该是便携式的,即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触发所需要的心理状态。
设立心锚的最佳时机是当受术者全面进入所需内心状态的那一刻,即是感觉最浓的前一刻,并且在那个内心状态消失之前撤出。与积极情绪(如兴奋、冷静、自信等)连接在一起的心锚称作资源心锚(resource anchoring)。要运用这些心锚,首先要受术者去回想和“重新放映”表现这些心理状态的不同时机或情境,同时设立一个心锚,然后就可以借助不同心锚诱发出所需要的特定情绪。
催眠师的某些言行可以成为心锚。例如,让受术者回忆一种舒适和安全的体验,想到时以点头或举起食指示意,然后催眠师轻轻触碰受术者的膝盖,这就成为舒适体验的标记,过后呈现它便可以引发该体验。如果不能引发,重复几次便可以成功。
在临床治疗工作中,催眠师的语调是特别好的心锚。因为受术者通常闭着眼睛,不可能用视觉暗示,身体接触又有可能造成干扰。然而大部分受术者不太会意识到催眠师的语调,但会有无意识的反应。例如,上面例子中的催眠师也可以不触碰受术者的膝盖,改用明显不同的温和语调说“很安全,很舒适”。这种特定的语调也可以成为舒适体验的标记。
艾瑞克森最常采用的心锚有三种:一是口语,特别是隐喻;二是音调和语速的变化;三是身体姿势。
催眠师或受术者的其他信息也可以用来作为心锚。例如,将拇指按在食指或中指上,眼睛看着特定的刺激等。
3.心锚的功能
利用心锚可以间接和快速地引发催眠状态,提高催眠治疗的时效。
除了诱发催眠状态之外,心锚还可以用于建立安全感。例如,一些有创伤体验的受术者往往不能在催眠中完全放松,催眠师可以用紧握其手这种与安全感有关的联想线索作为安全锚,这有助于产生安全感,克服恐惧体验。
心锚还可以用来区分想进入催眠的渴望和停留在催眠之外的想法。例如,艾瑞克森有时会要求受术者把所有的“抗拒”留在所坐的椅子上,然后让他移到另一把椅子上进行催眠,这样将不同的椅子作为心锚,就可以将不同的心理状态区分开来。
心锚也可以用于整合不同的心理体验而直接用于心理治疗。下面是吉利根在所著的《艾瑞克森催眠治疗理论》一书中所报告的一个案例:
一位求治的来访者抱怨性能力不足。在浅催眠中,他进入了不愉快的体验:高中时与女友在汽车后座上**时因紧张而**,对这一体验用碰触左膝盖锚定。当暗示他去接近相反的正面体验时,他回想起买新车时的兴奋感受,对此用碰触右膝盖锚定。之后,暗示他“放下”和“清空”自己,再次进入催眠中,并同时碰触他的左右膝盖以启动之前建立的两个心锚。在强烈的身体感受中(“眩晕”“脊骨发麻”),新的体验出现了:受术者发现他看着新车的电池,并且把正负极连在一起,产生了欣快且略带眩晕的“整合冲击”。经过催眠中这种心锚的作用,治好了来访者的性功能障碍。
催眠治疗通常是让心锚伴随积极的情绪体验,在受术者体验某种强烈的积极情绪时设定心锚,将这种情绪与某个动作或暗示语连接起来。在以后的生活中,只要出现这个动作或暗示语,即可诱导该积极情绪及其伴随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