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龄回溯真实性的争论
目前,学术界对于受术者在催眠中所回忆的这些故事和经历到底有多少是真实的,有多少是歪曲的,尚存在许多争议。有许多研究文献关注过去的经历和想法是否被准确地回忆了,或者年龄回溯下的表现是否与真实情况相符合。
一个人的记忆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是个有争议的问题。通常,除了学会的动作和语言之外,人们对四五岁以前发生的事情多半不记得。但某些精通催眠术的医生深信,在潜意识中有出生时的真实记忆,甚至有人认为会有胎儿期的记忆。南多尔·福多尔博士写过一本书,题为《寻找所爱的人》,力图从梦的解释和分析中证实有出生时和胎儿期记忆的存在。人在催眠状态下,有时也能记起出生时的体验,并能说出发生过的细节(如产钳夹头的感觉),但这很难被科学地加以证明。被催眠的人可能仅仅在幻想,也可能记起的是某些成人告诉过他而自己早已经遗忘的事。
莱斯利·勒克龙在《自我催眠术》一书中介绍了他用年龄回溯法治疗的两个病例:
一位是患哮喘病的精神科大夫,进入催眠状态后,催眠师通过手指应答法,了解到其病症与出生时的经历有关,进一步让其回溯到出生时刻,这位精神科大夫开始流露出痛苦的表情,脸涨得通红,窒息、咳嗽、喘气,都快呼吸不上来了。过了一会儿,他深深地呼吸一下,说:“医生抓住我的脚跟,把我倒提起来,在我屁股上狠狠打了几下。现在我能呼吸了!”他好像大大轻松了,脸上的红晕开始消退。醒来后,他认为这是真实的记忆,不是幻想,因为任何幻想不可能产生那种情绪反应。
另一位患者是名40岁的女医生,常年慢性腹泻,药物治疗无济于事。通过催眠回溯,催眠师发现主要病因是她18个月时的一段看病经历。那时她身患严重消化道疾病,大夫说她“再也不会好了”。从那以后她就经常拉肚子。
这里的问题是18个月大的孩子如何理解语言,是否能保留记忆?莱斯利·勒克龙的解释是:“幼年时潜意识把听到的话仅仅作为声音记录下来,学会语言后就能理解话里的意思,并且执行句中涉及的观点或者暗示。”
勒克龙把上述两位患者在催眠状态下“重新放映”的过去经历,看作潜意识自发揭露出来。但笔者认为,所有这些都可能是父母或其他成人后来讲述给他们的,从而保存在记忆中。
要把年龄回溯和回忆区分开来,我们对于年龄回溯中受术者的经历和故事的真实性是不做严格要求的。在催眠治疗时,我们常常会让来访者去经历一系列的回溯体验。莱克冉(Lecron)指出,在年龄回溯过程中,可能存在对现状的记忆缺失、对过去事件的记忆增强,或者可能是一些心理上的变化。派瑞(Perry)和彻斯霍姆(Chisholm)对极易受人影响、会受人影响和不太会受人影响的三类人进行了相同的年龄回溯测试,发现在反应清晰度上有明显差异。
对年龄回溯通常存在两种误解:有人认为年龄回溯的反应是真实的,也有人认为年龄回溯只不过是一种角色扮演。当研究者对年龄回溯进行检验的时候,发现它既不是完全真实的,因为有时回溯的行为与受术者所回忆的那个年龄阶段,在某些方面是不相符合的;另外,它也不是角色扮演,因为扮演这个词本身就意味着作假和欺骗的行为。
在一项研究中,有位学者邀请了一名19岁的被试者来做催眠,这个被试者曾经被别人羞辱和欺凌过,而且长达24小时都没有意识。当回到过去被欺凌和羞辱的那一天,这位被试者失去了知觉。有人认为这位被试者其实是正在重现过去经历的那件事情,就像它真的又发生了一样。研究者巴波(Barber)认为,人们可能会在很多情况下昏厥,但是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情感的确在这个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至少在某种情况下,我们很难去说这种真实的回溯是扮演的。
当一个外行问道:“这个人真的是在做年龄回溯吗?”其实他真正想问的是“这个人所思所想真的与他小时候,如6岁时所经历的一样吗?”
年龄回溯体验虽然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但它也有些不符合逻辑的地方。当人们回到过去的某一个时刻时,也许他们想象或描述的事件或故事并未发生。例如,当受术者回到过去的某一个时间点的时候,有可能会拼出一些复杂的单词或说出现在流行的术语,而这在那个年龄阶段是根本不可能办到的事情。又如,催眠师让一位中年男子回溯到6岁,并让他唱一首歌,结果他唱了一首自己女儿经常唱的歌,而这首歌在他童年时期是没有的。
这种矛盾在学术界被称为逻辑混乱,它被认为是催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现象来源于受术者根据催眠师的建议和指导,对觉察到的现实事件的整合,因此我们不必考虑受术者想象或者描述的情节准确不准确的问题。
研究发现,催眠师告诉受术者回到过去的时候,受术者觉得用他们小时候所熟悉的语言进行交流更让人愉快。但如果催眠师听不懂受术者的母语,受术者也会用后来学习的外语同催眠师交流。
研究者使用智力测验、投射测验、记忆测验(如回忆自己的生日、某件事情发生的地点),以及某些特定的认知测验来研究催眠中的年龄回溯。结果表明年龄回溯不是一种对过去经验和认知过程的加强,他们回忆的行为也是非常与众不同的。例如,他们回忆的行为或经验与他们当时所处的那个年龄阶段是不相符合的,往往超过当年的水平。
这种夸大现象似乎已经成了催眠中年龄回溯的一个特征了。例如,萨宾发现,有一些成年人在他们八九岁的时候曾经做过斯坦福—比内智力测验,当他们回到测试的那一天时,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表现与真实的测验分数有差别。证据表明,被试所回忆的分数比实际分数偏高。同样,另外一位学者让被试回到测试的那一天(18个月以前),发现他们回忆的分数也比原来的分数高。费罗斯(Fellows)和柯瑞默(Creamer)也发现,当让被试回忆他们过去某段时间的绘画测验分数时,他们回忆的分数也都偏高。使用投射性测验的研究揭示了同样一种趋势。例如,欧恩(Orne)1951年发现,在催眠年龄回溯的情况下让被试者做绘画测验,他们的成绩比正常情况下的成绩要高。柯拉斯内科(Crasilneck)和麦克尔(Michael)1957年也得出同样结论:在催眠回溯情境下,被试的表现要优于正常的表现。
年龄回溯研究中最富有说服力的一个研究是由考奈尔(Connell)所主持的。他在实验中,让被试者接受一系列的任务测试。这些被试者被分为3个完全不同的年龄水平,并用真实的儿童(4~7岁)作为对照组。结果证实了瑞夫(Reiff)和斯彻尔(Scheerer)的大部分研究,他们认为年龄回溯是对过去经验的一种加强。这个研究发现被试者在艺术测验上比真实的孩子更加孩子气,在另外一些方面他们的得分却比正常的孩子高。例如,他们在拼写单词测验时分数就更高。
(二)年龄回溯中逻辑混乱问题
为了更好地理解在年龄回溯过程中受术者反应的真实性及逻辑混乱问题,下面列举澳大利亚心理学家皮特·W.史汉(Peter W.Sheehan)所做的一个真实的催眠案例来加以说明。
在受术者进入深度催眠状态后,催眠师开始对受术者进行年龄回溯诱导。下面是催眠师和受术者在催眠返童现象中的会话记录。
催眠师:现在你将要回到过去,回到更小的时候,变成一个孩子,回到4岁的时候,比这个更加小一点,回到2岁,然后变得更加小一点,回到1岁,正好回到1岁,现在感觉自己是一个1岁的孩子,你叫什么名字?
受术者:(没有反应)
催眠师:你知道你的名字吗?
受术者:嗯。
催眠师:你多大了?
受术者:嗯,1岁。
催眠师:现在我们开始下一部分,你可以告诉我你在这一时期的经历,如果你有记忆的话,当我把手放在你的肩膀上时,你可以告诉我,如果没有的话,你就不要做任何反应。(催眠师把手放在受术者的肩膀上)
受术者:我和妈妈一起,坐在沙发上。
催眠师:你和你妈妈在一起?
受术者:坐着。
催眠师:只是坐着?在哪个地方呢?
受术者:在卧室。
催眠师:在卧室,那是在哪个城市?
受术者:布里斯班。
催眠师:你们在说什么吗?
受术者:不知道。
催眠师:不知道?你会说英语吗?
受术者:不会。
催眠师:你能听懂英语吗?
受术者:不能。
催眠师:你妈妈会说英语吗?
受术者:不会。
催眠师:你会说什么语言?
受术者:芬兰语。
催眠师:你妈妈也是说芬兰语吗?
受术者:是的。
催眠师:你有什么想对妈妈说的吗?
受术者:没有。
催眠师:那她对你说什么了吗?
受术者:不知道。
催眠师:不知道?好,现在你快快长大回到现在。
评论:观察到这里,有趣的一点是,这个受术者在她的返童现象经历中没有说芬兰语,尽管她强调在幼年时她只能说这种语言,她在行为上出现了明显的逻辑矛盾。在这些逻辑混乱的例子中,我们需要认真考虑那些可能影响逻辑不协调的反应因素。例如,受术者在年龄回溯中的情感参与程度会对其反应有影响,或许显示这个受术者并没有全身心投入她返童现象的经历中。因此,她不说芬兰语而用英语交流,似乎是以一个观察者的视角去面对她返童现象的经历。
在后来催眠师与受术者讨论这个经历时,受术者解释道,在返童现象的经历中,她感觉到“好像她应该说芬兰语”,但是却说了英语,因为她知道催眠师不会说芬兰语,并且她有意识地翻译了她的回复,以便“可以继续和催眠师交流”。也就是说,从受术者的角度考虑,为了保持与催眠师的和谐,她只能说英语,她在催眠过程中那个不合逻辑的行为表现,是为了让她和催眠师都可以保持各自的角色和参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