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对催眠深度的划分都是相对的,受术者的催眠状态或意识清晰度经常是有起伏的,有时深一点儿,有时浅一点儿。例如,一个进入催眠状态的人,可能由深度催眠转入中度或轻度,甚至回到觉醒状态,又可能再次进入中度或深度催眠状态。这种催眠深度的变化称作漂浮现象。
催眠干预时必须关注催眠状态的漂浮现象,因为不同深度的催眠状态适用不同的诱导方法和干预策略。开头的放松性诱导使受术者由意识状态转入混合或解离状态,许多治疗程序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能介入,此时催眠师应该对一切有可能减轻催眠程度的因素保持敏感,因为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就会影响治疗程序的效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催眠程度越深越有利于治疗,许多催眠治疗程序只要求受术者进入混合状态,只要受术者的意识过程不主动干扰催眠治疗即可。
此外,催眠师采用什么样的交流方法也要由受术者的催眠深度来决定。例如,对于意识状态下或混合状态下的受术者,最好用隐喻或故事等间接性暗示,以避免或减少来自受术者意识过程的干扰;而对于解离状态的受术者就可大大减少间接**流,因为此时受术者的意识过程并不十分活跃,对治疗程序的干扰很少,采用直接指示可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有时受术者可能因身体不舒服,出现意外干扰,听错、理解错指令或产生阻抗,而出现催眠程度变浅或中途自醒,这时催眠师则要重新诱导加深催眠,以达到治疗或干预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