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对催眠暗示的感受性,随进入催眠状态的深浅不同而改变。辨别不清催眠程度的深浅,盲目进行暗示,难以达到目的。为了选择恰当时机给予暗示指令,提高催眠干预效果,必须判断受术者是否进入催眠状态以及进入催眠的深度。
(一)催眠深度的临床判断
催眠师通常根据受术者在暗示下出现以下几种状态的程度来判断催眠深度。
1.眼皮胶粘
暗示眼皮沉重好像被胶水粘住,再尝试睁开。若不知不觉便睁开,说明基本处于清醒状态;若经过努力才可以睁开或无法睁开,说明进入轻度催眠状态。
2.手臂僵沉
暗示手臂沉重,肌肉僵直,再尝试高举或屈伸。若伸举自由,说明处于清醒状态;若经努力才可以高举或屈伸,甚至无法高举和屈伸,表明进入轻度催眠状态。
3.年龄遗忘
暗示忘记自己的年龄或姓名,受术者需要努力回忆甚至完全回忆不起来,说明已进入中度或深度催眠状态。
4.痛觉丧失
对疼痛不敏感甚至完全丧失,表明受术者已进入中度或深度催眠状态。
5.正性幻觉
受术者无论在表情上还是口头报告中都明显表现出幻视、幻听、幻嗅、幻味、幻触,说明已进入中度或深度催眠状态。
6.负性幻觉
对客观存在的事物视而不见或听而不闻,表明进入中度或深度催眠状态。
这种催眠深度检测不仅可以了解受术者入眠的深度,同时,运用这些测试做练习也可以让受术者进入更深的催眠状态。
前面介绍的手指举起进阶测试,根据手指举起的程度可以有效判断受术者的入眠深度。
有经验的催眠师还可以根据受术者的面部表情以及语言和运动抑制的程度来判断催眠的深度。一般说来,进入深度催眠状态后,面色较为浅淡,全身特别是额头和眉头肌肉明显放松,眼球快速转动,嘴巴微微张开,呼吸节律减缓,语速变慢,音量变小,脉搏整齐而缓慢。
受术者动作的增多,通常是催眠深度转浅的信号。例如,在椅子里变换坐姿的受术者,其催眠状态往往变轻了,这可能是正常的漂浮现象,也可能是受术者遇到了某种困难。此时,治疗师必须重新转入诱导**流,通常可以采用先跟后带的方法。比如,可以这样说:“催眠状态有时深有时浅,你可以在较浅的催眠状态里待一会儿,稍事休息,思考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较深的催眠状态。”
(二)催眠深度的量表
测试催眠深度的量表主要有以下几种。
1.伯恩黑姆深度量表(Bernheim’s Depth Scale)
伯恩黑姆深度量表将催眠的深度分为7个等级,重点关注与深度催眠相关的健忘症。
2.利比奥特深度量表(Liebeault’s Depth Scale)
利比奥特深度量表将催眠深度分为6个等级:1~4代表轻度催眠,5~6代表深度催眠或者梦游症。
3.费尔德催眠深度调查量表(Field’s Inventory Scale of Hypnotic depth)
费尔德催眠深度调查量表是包括38个项目的自我报告问卷,是对催眠深度的客观描述。
一种检测催眠深度的简单方法是手指探测法:先让受术者任意指定十个手指中哪个代表轻度,哪个代表中度,哪个代表深度,然后向他的潜意识提问:“现在催眠进入了哪个层次?”受术者通过潜意识支配手指翘起的动作,回答现在处在哪个层次。
个别善于表演的受术者有时会做出假象,来欺骗或讨好催眠师,对此一定要注意辨别。如有条件,可像黄大一博士那样采用脑波仪来测量,根据各种脑波的强度判断受术者是否进入催眠状态及进入的深度。采用生物反馈技术测量心脏跳动和皮肤电阻,也有助于了解受术者是否真的放松下来。
有的受术者在进入催眠状态后,可能会混杂睡眠或完全转为睡眠,从而失去对暗示的感应性和谈话能力,这通常是由于身心过度疲劳或睡眠不足造成的。催眠师要设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必要时可让受术者小睡一会儿,待觉醒后再实施催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