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建议(1 / 1)

(一)对贫困儿童家长的建议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位老师。因此,父母如何面对贫困,如何教育孩子面对贫困,对贫困儿童的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1.家长应当从改变自身的应对方式做起

家长应有意识地与孩子沟通,且沟通时不应该仅关注孩子的生活起居,还应当多关注孩子的个人情绪变化。而亲子沟通最好的契机,莫过于孩子遇到困难、心情低落或者受到鼓励心情高涨的时候,此时,父母应当付出一些耐心倾听孩子的表达,鼓励孩子在家中表达自己的情绪,这也是鼓励孩子主动社交的有效方式。此外,在沟通过程中,鼓励固然重要,但若只是简单的口头鼓励,往往收效甚微。父母可以根据孩子遇到的具体困难,帮助孩子分析,找到解决困难的具体方法,当孩子在父母这里得到实际可行的帮助的时候,亲子关系也就自然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2.进行有效的亲子沟通

在亲子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家长教育孩子采取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应对,这无疑是重要的,但前提是父母首先要做到言行一致,即自己也采用自发参与的应对方式,这样才能使教育效果达到最佳。同时,父母要重视孩子遇到的困难和疑惑,指导孩子去解决一些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孩子看到自发参与的应对方式的好处,这样自然会增加他们积极面对生活的信心。

此外,家长应该改变自己的那种“讲大道理”的教育方式,转而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静下心来和孩子好好沟通,注意教育的时机和技巧,做到言传身教,并且及时鼓励孩子要自尊、自信,对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实行“沟通加讲理”的处理方式。

(二)给学校和社区的建议

1.发挥中小学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

中小学的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室等专门的心理机构,要切实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而不能仅仅作为摆设安置在学校的某个角落。心理咨询室的老师要主动对贫困儿童的心理状态进行关注,如他们的自尊问题、情绪问题等,可以通过个别辅导或者团体咨询的方式,鼓励这些孩子正确看待贫穷和挫折,教会他们如何管理和疏解自己的情绪。

2.学校应为贫困儿童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教育资源

贫困家庭儿童的教育资源缺失问题,主要是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和父母文化水平导致的。贫困家庭中,父母对儿童教育资源的满足,可以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为了补偿这类儿童的教育资源的缺失,学校可以采取各种措施改善贫困儿童的教育资源。例如,在班级内部订购公共的期刊,购买公共的书籍,或者在学校建立“图书馆”等措施,为贫困家庭儿童提供充足的图书、报刊资源。同时,学校可以为贫困儿童设置帮扶性质的“课余辅导班”,放学后敦促他们在“课余辅导班”中学习,为他们提供一个安静、适宜的学习环境。

3.社区应当进行适当干预

对于贫困家庭及贫困家庭的儿童,需要社区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扶持和帮助,为贫困家庭的父母提供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工作,帮助他们走出贫困的阴影;或者为这些家庭提供相应的社会资源,组织建立“一帮一”家庭联系活动,帮助他们建立起社会支持网络。

同时,社区应该不断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鼓励低保家庭再就业,以切实改变低保家庭的生活困境。此外,社区应该设立免费的心理咨询机构,由专门的心理咨询人员对这些贫困家庭的成员进行各方面的辅导和疏通,改善贫困家庭中沟通不畅、冲突频繁的现象。

4.提高家庭的人力资本

较低的人力资本会带来家庭的经济收入下降,贫困家庭较低的人力资本是导致其贫困的重要原因。此外,由于申请低保,使家庭有了微弱但稳定的收入,家庭成员可能会由此缺乏继续就业、寻找工作的动机。因此,如何鼓励这些家庭“自救”,也是社区和政府应当关注的方面。社区、有关部门可以组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成员参加相应的培训,并为这些家庭介绍相应的工作,提高他们的人力资本,改善其家庭条件。

(三)给政府的建议:反贫困项目的实施工作

目前,城市的低保制度能够切实地解决低收入家庭的温饱问题,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是,如何使反贫困项目为更多贫困的家庭提供帮助,如何更有效地推广反贫困项目的实施工作,还需要有关部门的进一步思考和完善。

对此,美国的一些反贫困实践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启示。在美国以往的反贫困项目中,很多是直接为儿童提供教育服务的,如美国的“先行计划”,就是对低收入家庭婴幼儿以及他们的家庭进行干预,这种干预会持续到儿童3岁时停止。早期的先行计划试图通过一系列的服务,来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这些服务包括:照看儿童、家庭访问、对父母进行培训和为家庭提供社会支持。再如,前几年实行的“两代人项目”,该项目不仅包括为父母提供教育、社会支持服务,还包括对儿童的服务,并且该项目比之前的项目更强调成人教育、读写训练和其他工作技能训练,以帮助家庭在经济上变得更加宽裕(Mcloyd等,2006)。

近年来,美国政府逐渐认识到,只为家庭、儿童提供帮助是不够的,家庭不能够只是领取福利,而应当接受教育并参加工作。并且,美国政府也日益关注贫困家庭儿童能否获得相应的幸福感这一问题。1996年,联邦福利改革法(PRWORA)颁布,其核心目标是减少家庭对福利的长期依赖、增加父母就业等自救行为,鼓励结婚,不鼓励非婚生子,以间接地提升贫困儿童的幸福感。

经过改革后的美国的福利项目大致包括三类:发放现金补贴、给予就业指导和提供限时的福利。例如,“新希望”项目会对有职业、但收入较低的家庭提供间断性的补贴;“全国福利职业计划”能够为贫困家庭提供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或者介绍工作,但是一般不会为家庭提供现金补贴;而另一些项目,则主要为贫困家庭提供限时的福利。限时的福利指在任何60个月的时间段内,为贫困家庭提供为期24到36个月的福利,时间段的长短取决于家庭的贫困程度。一些研究表明,这些项目能够为提高父母的就业率和人力资本有所贡献,也会间接地为这些贫困家庭中孩子的认知、情感方面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虽然这些影响并不明显(Mcloyd等,2006)。

另外,因外对于反贫困政策和项目的实施情况和实施结果都有相应的、较为完善的评估体系,以评估项目带来的直接或间接的收益。例如,就业率是否提高、家庭收入是否增加、父母教养方式是否有所好转,以及儿童的心理发展结果(如智力、学业成就、同伴关系、问题行为、幸福感等)是否有所改善,等等。这些反贫困的项目的实施和评估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的低保制度的实施提供一些启示。首先,低保制度可以适当地与贫困家庭的父母培训、鼓励再就业、职业介绍等工作相联系。其次,反贫困的实践应当注重对孩子教育的投资,而不仅仅是为家庭提供经济上的补贴。最后,可以完善反贫困项目的评价机构,建立全面的评价机制,对低保制度等项目进行评估,找出其优缺点,并进行相应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