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贫困家庭父母的干预措施:社区工作者的作用
我们认为,社区是贫困家庭的主要生存环境,而父母对家庭贫困的认知主要来自于在社区中的社会比较。因此,对贫困家庭父母的干预,离不开社区的帮助。
1.社区工作者的努力
(1)建立个性化的服务档案
导致家庭贫困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家人患病、父母离异、父母下岗等。社区工作者首先要明确每个家庭面对的主要困难,这才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社区可以建立贫困家庭的档案,包括家庭的结构、面临的主要问题、家庭冲突的频率等内容。当家庭需要帮助时,这些档案可以为社区工作者提供参考。例如,针对父母脾气粗暴的家庭,可以适当地提供他们一些教育子女的有效方法;对于单亲家庭,可以适当地鼓励家庭成员外出串门、散心等;对于父母下岗的家庭,可以鼓励他们寻找就业途径。针对不同的家庭,社区工作者可以发挥他们的优势,为家庭提供个性化的帮助。
(2)做好初级预防工作
三级预防是临床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中,初级预防指帮助还没有心理疾患的人群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帮助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健康、正常、有序地生活工作。也就是说,初级预防指减少正常人中发生心理疾病的可能(唐剑,2002)。社区工作者应当及时发现贫困家庭中存在着的各种心理隐患,例如面对长期的经济压力而产生的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并及时地提供帮助和疏导,尽量使这些家庭问题不致扩大、严重,进而影响家庭成员的生活。
2.心理疏导: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
正如前文中所述,贫困对家庭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慢性应激源,长期的贫困使家庭在应对过程中耗尽了资源。个体在应激环境下往往会产生一系列消极情绪,许多贫困家庭家长的委屈、焦虑和恐惧无法得到纾解,自身也没有能力进行情绪管理,就向其他家庭成员发泄。另外,应对方式也会与父母相应的教养方式相关联,从而影响儿童的幸福感。那么,如何对这些贫困家庭中的家长的应对方式进行干预呢?我们认为,可以从改变家长对贫困的认知做起。
(1)引导家庭合理认识贫困的现状
在相同的环境下,人们对贫困的感知也是有所不同的。有的人认为贫困只是暂时的一种生活状态,而另一部分人认为贫困是无法逾越的鸿沟。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当面对资源稀缺以及它带来的生活压力事件时,个体会产生一些不合理的信念。例如,为了使下一代摆脱贫困的困扰,贫困家庭的父母会对孩子产生过分的绝对化要求,要求孩子“一定好好学习”,一旦孩子没有完成任务,父母就会变得更加悲观,亲子关系恶劣;再如,当家庭缺少强壮的劳动力、没有稳定收入时,父母会变得悲观、绝望,认为家庭的现状糟糕至极,在未来不会再摆脱贫困;当家庭经济资源稀缺时,家长疲于应对经济困难,只注意到了生活中的消极事件,而对生活中的积极事件却不加理睬,拒绝寻求外界的支持,将生活的贫困作为巨大的灾难迁移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艾利斯认为上述三种信念都是不合理的,这些不合理的信念会导致个体采取不良的应对方式。
如何摆脱这三种不合理的信念造成的消极影响呢?根据艾利斯提出的合理情绪疗法,可以采取以下的方式。
贫困是这些家庭中所有生活事件的根源,在经济压力下,父母很容易产生不合理的认知方式。因此,在对贫困现状进行认识的过程中,父母可以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从而寻找对事物的新认识。例如,家长面对经济困难时,可能会产生对未来感到无助的信念。这时,与该信念辩论的论据可以是:
(1)北京市像这样申请低保的家庭有很多;另外,想想北京市的农民工朋友的生活条件,人家才真的不容易。跟他们比一比,我们这样已经很好了。
(2)很多家庭也经历过贫困,但是有些家庭也会摆脱贫困,生活中也还会充满希望的。
(3)对孩子来说,从小吃点苦也并不是坏事。很多优秀的人才都是从逆境中成长起来的。
正如一位家长在课题组的访谈中所说:
“就跟咱们走的路一样,可能这段路比较平坦,咱们俩可以手拉手。她可以领着我跑。可能这段路就特别难走,比较崎岖,比较坎坷,坑坑洼洼的,对不对?甚至有时候还得上台阶下台阶。人生就是这样,可能这一段比较顺、比较平坦,对吧?就用一个挺平常的心对待就行了。”
如何将心理咨询的理论运用到贫困家庭中呢?社区工作者要发挥很大的作用。社区工作者在发挥本职工作,例如为贫困家庭介绍工作、帮助家庭申请低保的同时,也应当适当地关心贫困家庭成员的心理建设,例如,可以适当地与贫困家庭的家长谈心、交流,用最平实朴素的语言将“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方法提供给贫困儿童的父母。
(2)鼓励贫困家庭寻求社会支持
当个体遇到外界压力时,社会支持是重要的资源。但是,在贫困家庭中,家长很少采用自发参与的应对方式寻找社会支持。同时,在我们的访谈中也了解到,家长会害怕孩子因为家境不好被欺负,从而阻止孩子和同学、邻居甚至亲戚有深入的交往。
为此,社区工作者首先要尽量削弱低保制度对家庭的影响。对于申请低保的公示程序,要尽量做到低调;当邻里之间谈论某个贫困家庭时,尽量阻止或使影响降到最小。在适当的情况下,社区工作者也要提醒社区成员们尊重贫困家庭,让普通家庭理解贫困家庭生活的不易。同时,要创设和谐的社区氛围,呼吁并促进社区中的家庭为贫困家庭提供支持。例如,当贫困家庭中的病人需要照看、孩子需要照顾的时候,邻里、社区之间都应当伸出援助之手。
其次社区工作者也要注意消除贫困家庭的防御心理。可以采取“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方式,对贫困家庭父母认为“邻里歧视自己的家庭”的信念进行辩论,提醒他们“远亲不如近邻”,注重与邻里之间搞好关系。同时,还要为贫困家庭成员提供更多的串门、与邻里家庭沟通的机会。例如,当贫困家庭遇到一些困难时,社区工作者可以陪同贫困家庭的父母向一些普通家庭求助;当普通家庭遇到困难时,也可以鼓励他们向贫困家庭寻求支持,这样可以使贫困家庭成员体会到被尊重的感觉,消除贫困家庭的戒备心理。另外,社区工作者也可以在组织社区活动时,多鼓励贫困家庭成员的加入。
3.父母教养方式的转变
对儿童发展来说,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是最有利的。而低保家庭的父母文化教育程度不高,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忽略方式方法,加之父母对孩子望子成龙心切,不免急于求成,恨其不争,经常采取粗暴的方式,导致孩子和父母之间产生冲突。在冲突的过程中,不管是采取积极或消极的方式应对,都会让孩子体验到消极的情感。频繁的家庭冲突不仅伤害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破坏家庭和谐,也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自信,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留下隐患。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良好的教养方式能够促进儿童主观幸福感的获得,而不良的教养方式却会降低儿童的幸福感。那么,如何使父母的教养方式趋于良好呢?
(1)减少亲子冲突和不良的教养方式
正如上文中所说,贫困家庭对孩子过于绝对化的要求,是导致亲子冲突的根源。因此,社区工作者可以与家长讨论孩子的成长问题,尽量消除家长对孩子的不合理的、绝对的期望。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提醒家长,不到万不得已,不要采取体罚等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例如告诉家长“每打一次孩子,孩子的自信就降低一分”。同时,社区工作者应当使贫困家庭的父母认识到,只有家庭的氛围和谐,给孩子提供温暖,才能够抵消物质资源的缺失,使孩子感觉到幸福。因此,社区工作者在对贫困家庭进行帮助时,要强调贫困家庭中的“主要矛盾”,“号召”家庭成员携手共同面对经济资源的缺失,并使贫困家庭儿童的父母认识到,家庭的“内部矛盾”——制造家庭冲突、亲子冲突,只会使家庭应对贫困的资源更加缺失。
此外,对父母的干预也应当包括帮助他们减少家庭中的冲突。社区工作者可以作为贫困家庭父母的倾听者,鼓励父母倾诉在家庭中遇到的烦恼,或者鼓励贫困家庭的父母向亲友、邻居倾诉。同时,社区工作者应当提醒父母,当发生冲突时尽量避开孩子,以免孩子受到伤害;也可以在贫困家庭父母冲突时,为孩子提供一个暂时的“避难所”,尽量使孩子避免卷入到父母冲突之中,当父母冲突过后再让孩子回家。
(2)提倡父母提供帮助,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
社区工作者应当鼓励贫困家庭的父母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一方面,可以将以往积极教养方式取得成功的案例与贫困家庭分享;另一方面,也要为这些父母的教养方式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例如,可以劝说父母放弃自己“权威”的一面,与孩子平起平坐地交流、讨论问题。此外,社区工作者可以利用社区的资源,举办“亲子交流平台”等活动,为孩子和家长提供一个温馨的环境让他们沟通;或者让孩子和家长分别写下最想对对方说的一句话,主持召开一次“家庭会议”等方式,促进父母与孩子沟通,形成积极的教养方式。
(二)对贫困家庭儿童的干预措施:学校的作用
1.完善心理咨询服务
学校应当配备相应的心理健康教师和心理咨询室,完善心理咨询服务。同时,应当定期地针对学生的成长特征,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咨询室也可以进行一些小规模的团体活动,例如组织贫困家庭儿童、后进生等需要帮助的群体进行团体辅导。此外,学校应当最大化地发挥心理咨询室的职能,鼓励遇到困难的学生向心理咨询室求助。
2.削弱孩子对家庭冲突的卷入
低保家庭的家庭冲突主要体现在亲子冲突、夫妻冲突,以及老人与父母之间的冲突这三个方面,其中亲子冲突最为突出,表现为因为孩子的学习问题、孩子做错事等原因,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发生冲突。另外,资源稀缺导致的家庭冲突也对孩子的教育有极其不利的影响。当共同面对一个捉襟见肘的困境时,夫妻二人很容易陷入互相埋怨指责的怪圈。这时,孩子难免被卷入家庭纠纷,在本来就困难的生存环境中又添加了一重压力,也就无怪乎孩子会产生反感、烦躁、伤心、难过等消极情绪,幸福感水平降低。
作为教师,应当及时地关心贫困家庭儿童的情绪变化。如果这些儿童表现出沮丧、苦恼,教师应当与他们沟通、谈心,找出其苦恼的原因,并为他们提供社会支持。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适当地为这些儿童提供教导和建议,例如,让孩子认识到家庭的贫困现象只是暂时性的,鼓励孩子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此外,教师也要相应地进行家访,与贫困儿童的父母进行交流,了解孩子和家庭遇到的困难,并与家长商议相应的解决对策。
3.消除歧视体验
在城市中,贫困家庭的儿童接触到的孩子大多比自己的家庭条件优越。在与这些孩子进行社会比较时,贫困儿童的歧视感会加强,经常会感受到同伴或朋友不尊重自己。我们在研究中也发现,贫困儿童在“希望为自己获得更多的尊重”这一项目上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家庭的儿童。因此,如何消除贫困儿童的歧视体验也是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方面,教师尽量不要公开贫困儿童的家庭情况,淡化贫困家庭儿童的家庭经济条件,同时要积极建立融洽、和谐的班级文化,鼓励同学们互帮互助,不能看不起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消除班级同学对个别同学的排斥现象。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谈话的方式,鼓励贫困家庭儿童建立适当的社会比较观念,即不必与同学们比较谁的父母文化水平高、谁家的条件好等环境条件,可以与同学们比较努力程度、学习能力等自身因素。
此外,教师还应当注重与贫困家庭儿童的沟通方式。贫困家庭中,父母对待这些孩子一般采取粗暴、强硬的教养方式,不能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沟通。鉴于此,教师与贫困家庭儿童谈话时要尽量以对待成人的语气和态度,与学生“平起平坐”地交流,讨论他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鼓励孩子把老师看作愿意帮助自己的人。在劝说贫困儿童接受某一观点或完成某一学习任务时,也要尽量本着尊重的原则,让他们自觉地认同教师的观点,而不要以简单说教的方式教导他们。
4.为孩子树立适当的目标和“榜样”
对于个体来说,较高的、不切实际的目标会阻碍个体实现目标的动机,导致幸福感下降;而对未来的合理预期和理想会促进个体去实现目标。贫困家庭的孩子都会有自己的阶段性目标未来理想,不过,当设定的目标过高而由于经济等条件限制难于实现时,就会让他们产生沮丧和失落的情绪,导致幸福感的下降。因此,教师应当引导贫困家庭中的孩子树立符合现实条件且能够改善其生活现状的目标。并适当地鼓励他们为自己的未来设计切合实际的“蓝图”。
此外,贫困家庭中的孩子也会为自己树立很多榜样,例如崇拜歌星影星、世界名人等。在这时,教师应当将那些在逆境中成长、奋发图强,并最终取得成功的历史或当代名人介绍给他们,鼓励他们以这些人为榜样,坚强、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