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说来,贫困家庭儿童的自尊水平显著高于非贫困组,总体生活满意度、公正感显著低于非贫困组,群体歧视体验显著高于非贫困组。
贫困组儿童的自我形象认知明显高于非贫困家庭的儿童。贫困儿童的自信是因为过度自卑而显现出来的代偿行为,还是另有原因,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探讨。另外,贫困儿童对于自己的生活总体满意度较低,说明他们渴望自己的生活境遇得到改善。面对城市五光十色的生活,面对非贫困家庭孩子富裕的生活条件,贫困儿童对于自己的境况是不满的。
令我们担忧的是贫困儿童的公正感体验显著偏低,而歧视体验显著偏高。这说明和同龄人相比,这群孩子过早地感受到了生活的不公。社会对于贫困家庭的歧视让他们感到愤怒,如果不能正确引导,这种愤怒很容易导致儿童的问题行为。
(一)动机的补偿作用减弱了贫困给低保家庭儿童学习成绩带来的消极影响
所谓的动机补偿就是当一个人在某方面感到自卑时,他(她)会在其他领域努力以寻求卓越的感觉。虽然低保家庭儿童在学习成绩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是总体来看,贫困带来的资源稀缺并没有导致低保家庭儿童学习成绩上的落后。根据访谈结果,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①正是因为家庭的贫困和生活的压力,激发了他们改变自身命运的动机,同时也意识到学习对于改变命运的重要性,因此他们往往比同龄的孩子更加努力。
②中小学生在进行同伴交往的时候,往往都会在各方面进行比较或者攀比。经济上的贫困使得这些低保家庭儿童在进行物质攀比的时候或多或少有些自卑,可能正是因为这种自卑,才使得他们在学习上超越别人的动机更加强烈。
因此,学习动机作为学习资源稀缺的一种补偿因素,在低保家庭儿童的学业成功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贫困家庭父母自身文化水平以及经济条件的限制,仍然导致很多贫困儿童课外辅导跟不上,这无疑也会对他们的学业成绩带来不良的影响。目前,这些儿童都处在中小学阶段,学习所需的费用相对高等教育来说要低得多。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高等教育阶段,这些儿童的学习动机能否对他们自身的学业发展和人生发展带来有效的补偿,仍然令人担忧。
(二)低保家庭儿童的人际交往被动,交际圈较窄,其原因可能跟贫困导致的内隐自尊水平低下有关
虽然访谈的研究形式无法避免社会赞许性对研究结果的消极影响,但是本研究仍然发现贫困对低保家庭儿童的人际关系影响甚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低保儿童与同伴交往时比较被动,交往范围较窄。有些低保家庭儿童受到经济贫困的影响,养成了孤僻内向的性格特征,这无疑限制了他们的交友范围。
②低保家庭儿童同伴交往的内容比较单一,并且仅仅限于学习、游戏等活动中,深度的思想交流较少。
③同伴歧视和同伴欺负的影响。虽然在访谈中并没有一个儿童谈到同伴对自己的歧视,可是从他们谈到的不喜欢的同学的特点以及感受到的欺负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同伴对自己的消极评价非常敏感。
④师生交往被动,师生关系淡漠。研究结果发现,贫困儿童与教师的关系比较疏远,交往的程度不是很深。
细究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可能跟贫困所导致的自尊水平的低下有关。自尊是个体对自我所持的总体评价,包括自我价值、重要性和能力等诸多方面。自尊是个体适应文化环境的重要心理机制。自尊从结构上可以分为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两个方面。前者表达的是受个体自我意识控制较强的自我评价倾向。后者是人们很难意识到的自尊,但确实存在,导致人们在与人交往时过度敏感或退缩。本研究中没有发现贫困对低保儿童外显自尊的影响,大多数低保家庭的儿童都是从积极的角度去评价自己,即使对自己的消极评价也大多指向行为特点,而不是像积极评价那样指向自己的人格和能力特点。但是,我们从儿童喜欢的教师的特点如“平易近人”、“对同学公平对待”,以及不喜欢的同学的特点,如“瞧不起人”、“爱欺负别人”,以及他们交友被动等诸多方面可以间接地看出贫困对他们的内隐自尊的影响。当然这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实验论证,以确保结论的可靠性。
(三)低保家庭儿童情绪稳定性低,最容易出现愤怒情绪
从结果来看,有10名儿童情绪稳定性极低,特别容易愤怒、发脾气,主要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①经济上的困难使得父母疲于生计,得不到有效缓解,对生活困难往往采取消极应对的方式,因此情绪状态较差,而孩子习得了父母的这种情绪状态以及应对方式,也养成了易发脾气的习惯。
②低保家庭亲子沟通的不畅加上孩子同伴关系不良,使得他们在消极事件来临时,情绪得不到有效的疏导,因此只能以愤怒等消极的方式去应对。
虽然我们关于消极情绪的研究结果,跟国外的研究结果一致。可是到底这些消极情绪具有多大范围的涵盖性,这些消极情绪是否已经严重影响了低保家庭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这还有待我们在进一步的量化研究中进行探讨。
根据研究结果,影响贫困儿童情绪状态的因素有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压力以及物质条件等,尤其是父母的情绪状态以及应对情绪的方式,极大地影响了儿童的情绪状态和应对方式。不过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将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内容。
总之,根据目前的研究,我们还不能对影响儿童情绪状态的因素进行因果推论,这还需要进一步地进行量化研究分析。
(四)贫困没有影响低保家庭儿童的自我评价,但对其行为有一定影响
从结果来看,贫困并没有导致低保家庭儿童自我评价偏低,这表现为无论是他们自身还是父母都倾向于从积极的角度去评价自己,而且积极的评价一般涉及人格和能力,消极的评价涉及的都是行为特点。但从评价的内容,仍能看出他们心理行为的特点。
首先,几乎有一半受访儿童被父母评价为性格内向。这可能是因为,生活的贫困使得父母没有精力和经济条件来和孩子进行各种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再加上低保家庭父母具有偏低的文化水平,没有与孩子进行沟通的意识或者缺乏沟通的技巧,使得他们的亲子关系大多僵化,孩子有事不愿意对父母说,父母对孩子的了解不深入,所以大部分父母把孩子评价为“性格内向”。
其次,听话懂事是低保家庭儿童最重要的行为特点。面对家庭的经济困境,多数孩子表现出了对父母的宽容、理解和体恤,表现在他们的行为上就是听话、不惹父母生气、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乱花钱、努力学习以改变家庭的困境等。
再有,低保家庭儿童对理想的追求也大多以现实的“改变经济困境”为目标。而且,可能正是因为他们的理想非常现实,或者因为经济上的贫困不能满足他们的自尊需求,所以使得他们对成就的欲望非常强烈,表现在学习上就是喜欢争强好胜,对自己要求严格,甚至苛刻。这使得他们会因为学习上的成就而沾沾自喜或者自信自强,也会因为学习上的挫折、教师的批评等陷入情绪的低谷。
最后,长期的生活贫困,导致父母的情绪状态十分恶劣且不稳定,甚至导致夫妻关系破裂。孩子长期在父母的情绪阴影下,也会感染到父母的恶劣情绪,而这种恶劣的情绪状态会在他们的同伴交往甚至师生交往中带来麻烦。这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低保家庭中的儿童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与同伴打架、行为冲动等问题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