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孩子眼中的阴霾(1 / 1)

本研究中,我们请每一户家庭的孩子就家中的经济状况作一个详细的评定(孩子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请教父母),因此,调查的结果直接反映了孩子们对家庭经济拮据的认识和感受。

在调查中我们着重考察了贫困家庭儿童的家庭经济资源、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

(一)阴霾之一:贫困家庭经济资源上的拮据

1.处境不利儿童的家庭经济条件及其影响

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会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儿童的发展,其中最直接的影响途径是家庭的物质条件。处境不利儿童,特别是这类儿童中的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一、初二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需要充足的营养、衣物等物质资源保证身体的正常发育。同时,他们也需要家庭为他们提供属于自己的空间。为保证儿童的健康发展,家庭需要为儿童提供维持发展所需的充足的营养,保证他们生存的空间,并且提供必备的物质环境。

一些研究表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中,儿童的健康会受到影响。影响儿童健康的直接原因就是家庭的物质条件较为缺乏。例如,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儿童在胎儿期更可能表现出发育障碍,如早产、较低的出生体重、营养不良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母亲在怀孕期间缺乏营养、医疗条件较差等因素引起的(谭静,2004)。在童年期,低社会经济地位会导致儿童身体发育受阻(如营养不良等),这些儿童也更容易产生各种疾病。与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儿童相比,这些儿童普遍缺乏营养,生活的物质条件和医疗条件较差(谭静,2004)。童年期的低社会经济地位带来的健康问题也会影响到成人阶段,即使在成年期社会经济地位有所提升,也不会减弱早期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健康的消极影响(谭静,2004)。同时,家庭的物质资源缺乏也会导致儿童不能获得发展智力、情感的必备条件,例如儿童在成长的关键期需要较丰富的外界环境的刺激,如电视机、电脑等能够为儿童提供知识的媒介。因此,家庭物质资源是否充足,是我们考察低社会经济地位儿童发展环境的一个重要指标。

2.家庭物质资源指数的构成

我们设计了相应的题目考察儿童的家庭所拥有的物质资源。为便于对不同家庭的生活状况进行综合比较,课题组采用家庭物质资源指数来代表家庭生活水平。家庭物质资源指数的构成情况见表4-1。

表4-1 家庭物质资源指数的构成要素及权重表

(*食品是指每天能够吃到的食品种类,包括牛奶、水果、蔬菜、鸡蛋、肉等5种)

将各项目的得分乘以权重,然后相加,即能够得到儿童的家庭物质资源指数。指数满分为100分,根据家庭物质资源指数,大致可以将儿童的家庭生活条件分为三类:

较好:家庭物质资源指数在66分及以上,这类家庭与城市一般家庭的生活水平接近。

一般:家庭物质资源指数为36-65分,这类家庭能保证城市生活的基本需求。

较差:家庭物质资源指数为0-35分,这类家庭不能保证城市生活的基本需求。

3.贫困家庭儿童的物质资源状况

表4-2显示了贫困家庭儿童和正常家庭儿童的家庭物质资源指数得分情况。

表4-2 贫困家庭儿童和正常家庭儿童的家庭物质资源指数得分(M±SD)

方差分析表明,贫困家庭儿童和正常家庭儿童的家庭物质资源指数得分有显著性差异,t=5.60,p=0.00。与正常家庭的儿童相比,贫困儿童拥有的家庭经济资源显著处于劣势。可见,长期的贫困环境会使个体长时间处于资源稀缺的状态。当然,仅仅采用“贫困”或者“资源稀缺”很难真正描绘出低保家庭子女所面临的困境,这些困境体现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根据调查的结果,90%的贫困儿童没有自己专有的房间;贫困家庭中只有厕所或厨房,或两样都无的占54%;而冰箱、彩电、洗衣机、空调、家用电脑等用品,只有30%的贫困家庭拥有3种以上,大部分贫困家庭只拥有冰箱、彩电、洗衣机中的一样或几样。在食品上,贫困家庭和正常家庭的差异并不显著,70%的贫困家庭都能吃到牛奶、水果、蔬菜、鸡蛋、肉中的四种或四种以上,但是在调查过程中也遇到个别的贫困家庭只能吃到三种或三种以下。例如,调查中有一位鳏居的父亲带着10岁的女儿,父亲丧失劳动能力只能靠低保救济,在调查问卷上女儿只选择了蔬菜一项作为“你经常能够吃到的食品”一题的答案。

在访谈中我们也了解到,低保家庭的经济资源稀缺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孩子的学习经费、生活经费、医疗经费等。即使申请了低保,对于家庭的日常开支也是杯水车薪。例如,一些家庭应付日常开销困难,省吃俭用,经常吃剩菜;为了压缩开支,要捡别人的衣服穿,或者买很便宜的衣服。并且,这类家庭的家庭环境较为拥挤,没有自己的房子,租房住或者住在公房、地下室里,空间较小;孩子在家没有学习或玩的地方,居住条件较差。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贫困家庭和非贫困家庭拥有的生活资源的巨大差异。

图4-1 贫困家庭和正常家庭在生活资源上的对比

总之,城市贫困家庭的家庭经济资源虽然能够维持生活的基本水平,但在城市生活水平整体较高的情况下,仍然表现出了一定的劣势。由于经济资本较低导致的贫困家庭的家庭经济资源稀缺,使这些家庭处于长期的应激环境中。贫困生活会使人们逐渐丧失了各种资源,常感到沮丧、无助;同时,在面对生活中的应激事件时,贫困人群比一般人更加容易受到伤害;而有些对一般人威胁不大的事件,例如生病、子女上学等,对贫困人群来说是足以威胁到温饱的应激事件。可以说,长期贫困、物质资源稀缺是一个巨大的应激环境,也是贫困家庭的突出特点。

(二)阴霾之二:贫困儿童教育资源上的困境

1.处境不利儿童的教育资源及其对儿童的影响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不仅能够导致家庭拥有较少的物质资源,也会影响儿童能够获得的教育资源。一方面,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拥有的经济资本较少,导致家庭无法支付儿童所需的接受教育、与教育有关的费用,例如兴趣班的学费、购买课外书籍、杂志的费用等。据美国一项调查显示,生活在贫困家庭的儿童从小就很少有机会获得各种不同的娱乐所需的玩具,以及相应的学习材料,并且去旅游、图书馆和博物馆的机会也较少,他们也很少参与提高学习技巧的课程和培训。这些教育资源缺乏的现状,可能在较低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智力和情感发展之间起着中介的作用(刘浩强,2005)。同时,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无法支付儿童进入较好的学校的费用,有些贫困儿童甚至面临着辍学的危险。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儿童所拥有的教育资源的缺乏,会对儿童智力的发展和学业的进步带来消极影响,也会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儿童的社会性和情感方面的发展。特别地,当家庭面临更大的经济压力时,这种消极影响也会更大(刘浩强,2005)。

另一方面,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所拥有的人力资本较少。父母受教育水平偏低,就会导致父母缺乏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也缺乏积极的教养方式。这类父母常常忽视与儿童的沟通,回答孩子的提问较少,与儿童谈话的内容也较为贫乏,从而在学习上不能为孩子提供相应的支持。同时,文化水平较低的父母常常忽视对儿童教育的投资,例如,这些父母往往忽视为孩子购买课外读物和学习材料,也不会带孩子参加教育培训,带领孩子参观游览等活动,很少限制孩子看电视和娱乐的时间,也很少有策略地督促孩子学习(刘浩强,2005)。这种现状会导致儿童得不到家长应有的教育和帮助,从而更多地体验到学业失败,更倾向于表现出问题行为和学业退缩行为(谭静,2004)。

此外,对于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儿童所拥有的家庭内社会资本也较少,这就导致儿童在家庭中获得成人帮助和指导的机会较少,体验到较少的关心和帮助。这可能会间接地导致儿童教育资源的减少。同时,家庭外社会资本的减少也会对儿童的教育资源产生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儿童信息获取减少、社会支持减少等方面。

总之,考察处境不利儿童所拥有的教育资源是十分必要的,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儿童所拥有教育资源的现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改善这些儿童教育环境的建议。本研究中,课题组采用了教育资源指数作为衡量儿童教育资源的指标。

2.教育资源指数的构成

教育资源指数是指儿童拥有的与教育相关的软硬件方面的数量和质量,使用该指数有利于对学生所占有的教育资源进行综合比较,有关的指标及权重见表4-3。将11个项目上的得分相加就得到总体的教育资源指数,满分为100分。

其中,专门书桌、学习环境是指家中是否有专门供儿童学习用的书桌和安静的学习环境;订阅报刊是指家里订阅了几种报刊;课外书考查的是儿童除了教科书以外拥有的书籍数量,如童话故事、漫画等;电子学习用品是指电子词典、随身听或复读机、CD或mp3等电子产品;校园环境考察的是校园环境中令儿童还不太满意的地方有哪些,为多选题,选项有空气质量、噪音、建筑风格、空间面积、绿化情况等以及都满意,前面五个方面选择几种则记为不满意有几种;学校设施与校园环境的记分类似,考查学校设施中儿童觉得比较缺乏的方面,选项有电脑室、音乐教室、体育器材、图书室及图书、活动场地以及都很充足,前面五个方面选择的种类越多则在学校设施这个题目上的得分越低;辅导班和兴趣班分别考查儿童在课余时间参加的与学习有关的辅导班(比如奥数班、英语班等)以及文体类的兴趣班(比如绘画班、舞蹈班等)的个数。

表4-3 教育资源指数及权重表

续表

续表

3.贫困家庭儿童的教育资源状况

表4-4显示了贫困家庭儿童和正常家庭儿童的教育资源指数得分情况。

表4-4 贫困家庭儿童和正常家庭儿童的教育资源指数得分(M±SD)

平均数差异检验表明,贫困家庭儿童和正常家庭儿童教育资源指数得分有显著性差异,t=8.97,p=0.00,说明与正常家庭的儿童相比,贫困儿童能获得的教育资源显著缺乏。由于贫困家庭儿童与正常家庭儿童都在城市的公立学校就读,他们的学校环境差异不大。那么,造成贫困家庭儿童教育资源缺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贫困家庭无法给孩子提供专门的书桌和安静的学习环境,而贫困儿童列出的头三项打搅他们安静学习的原因分别是:帮助父母做家务;家中人来人往;给父母帮工赚钱。贫困家庭订阅报刊的平均数量不到一种,绝大多数的贫困儿童只拥有10本以下的课外书,60%的贫困孩子拥有一种或少于一种的电子学习用品。并且,两组家庭的父母在辅导孩子功课的能力上差异显著,正常组儿童普遍报告父母“能够辅导一些功课”,而贫困组的儿童报告父母能够辅导功课的人数不到15%。

孩子的教育问题深入每家每户,对于这些家庭来说,孩子就是希望。父母希望将来孩子能够出人头地,不会像自己这样将贫困延续下去。而且,父母晚年也指望孩子能够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赡养自己。因此,贫困家庭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愿意投资的,但他们的投资对于现代教育昂贵的消费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我们在访谈中也了解到,由于经济困难,绝大多数贫困家庭没有钱给孩子报辅导班、请家教;没有钱供孩子上学,以及将来上大学。甚至,购买孩子的学习用具和种类较多的书本费、学习资料费等都会开销困难,也没有钱承担孩子业余爱好的学习。可见,贫困家庭满足孩子教育资源的“力不从心”,这一现实是造成贫困儿童教育资源缺失的主要原因。

(三)阴霾中的亮光:社会资源对贫困家庭的支持

根据两组家庭的报告,当遇到经济困难或重大事件的时候他们能找到的社会资源几乎相当,而帮助贫困家庭的亲戚人数还略高于非贫困家庭组,两组的社会资源差异不显著。这部分结果和研究者的设想大体一致,贫困家庭的日常压力大部分来自于经济收入有限,而为了应付日常开销或其他的经济用途不得不借债来减缓经济压力。贫困家庭和非贫困家庭父母的学历相比偏低,但差异不显著,说明低学历是他们处在劣势的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因素。贫困家庭能够找到的社会资源并不匮乏,说明社会资源不是导致经济压力的原因,但正如我们在访谈中获得的信息,贫困家庭能够接触到的亲戚、朋友和同事经济状况并不会好太多,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资源虽然会对贫困家庭的不利处境带来一定的缓解,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经济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