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市民社会的哲学批判(1 / 1)

资本论的哲学 仰海峰 390 字 1个月前

根据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讲述,在《莱茵报》时期遇到的利益问题,使他意识到必须考察市民社会,而要理解市民社会,就必须沉入到经济学研究中,这是他走向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原因之一。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开始从异化劳动的视角来批判资本以及与之相应的市民社会。可以说,市民社会批判构成了马克思思想的一个重要主题。这一主题也反映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有一个经常引起大家关注的话题,即三大社会形态与个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在中文第一版中,这部分内容被冠以“既不同于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社会形态又不同于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社会的一般特征”、“资产阶级社会条件下社会关系的物化”、“价值的货币形式因交换的发展而发展。资产阶级社会中生产的社会性和共产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社会性的区别”这三个标题。[1]中文第一版是根据历史考证第一版编排的。这一版本于1939年和1941年在莫斯科分两册出版。编者在出版时既增加了标题《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又将笔记进行了分解,并分别加上了各节的小标题。中文第二版根据历史考证第二版翻译,去掉了原来由俄文编者所加的许多标题,上文提到的这三部分内容,标题被取消并被重新置于笔记之中。[2]对于这一部分的内容,现有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社会三大形态与个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对其他问题还缺乏更为深入的讨论,特别是对文本本身的内在对话语境缺少分析,从而难以展示马克思思想的丰富内涵。按照我的思路,在这一部分马克思再次回到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并在新的基础上实现了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超越,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理解个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也正是在这一回归与超越之中,我们才能更清晰地看到马克思与黑格尔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加深对马克思思想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