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资本逻辑与主体问题(1 / 1)

资本论的哲学 仰海峰 532 字 1个月前

现代工厂制度推动着资本的结构化运转,扩大再生产则使之不断地向外扩张,形成了一个螺旋式上升的旋涡,把一切都吸纳于自身的结构中。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哲学中赖以自豪的自律主体,实际上已经沦为这一旋涡的要素。可以说,在资本逻辑结构化的情境中,需要对主体问题进行新的讨论。

凸显主体的地位与作用,既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的重要起点,也是国内实践唯物主义重新讨论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内核。这两种重要的理解范式,通过重新确立劳动的社会本体论意义,从主体的视角对马克思哲学进行了新的探讨,前者形成了面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理论,为我们反思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照,后者则形成了面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主体性哲学,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论证。可以说,不论从理论建构还是从历史意义上来看,主体问题都是马克思哲学建构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发展,离不开对主体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探讨与反思。

按照我的理解,虽然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国内实践唯物主义改变了哲学传统教科书中忽视主体的问题,确立了马克思哲学建构中的主体性原则,但建立在劳动本体论基础上的主体理论,仍然是一个需要反思的问题。劳动本体论支撑的是生产逻辑,当从劳动本体论出发来确认马克思哲学中的主体性原则时,实际上就将生产逻辑看成了马克思哲学中的唯一逻辑,并认为这一逻辑贯穿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始终。如果按照这一观念来面对《资本论》,仍然是把《资本论》看作生产逻辑在资本主义社会推广的结果。在我看来,对《资本论》哲学思想的这种理解恰恰是有问题的。在1845年实现哲学变革后,马克思的思想中存在着双重逻辑:一是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为起点的生产逻辑,这一逻辑一直延伸到《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二是以《资本论》为代表的资本逻辑,它并不是生产逻辑运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果,而是与生产逻辑完全不同,并将生产逻辑统摄其中的新的理论构架。在关于马克思哲学中主体问题的讨论中,虽然国内外学者都在运用《资本论》等著作,但其言说主体理论的哲学基础实际上是生产逻辑。如果《资本论》提供的是与生产逻辑不同的另一种思路,那么我们就需要追问,在实践唯物主义之后,我们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构架?在对这一问题的追问中,我们马上就遇到了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中的主体这一问题。对主体问题的重新探讨,会直接影响到对马克思哲学的重新解释,在我看来,这是国内实践唯物主义之后我们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文本及其哲学思想的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