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看来,机器具有两个重要的功能:一是作为生产工具的功能。机器的发展体现了生产发展的水平,机器的应用推动了物质生产的发展,为人类的解放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作为工具,需要将机器与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区别开来,在资本主义的应用中,科学、技术与机器才成为剥削和奴役工人的工具,并成为压制工人的重要手段,机器本身带来的生产力的解放,变成了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重要手段。社会关系发生变革之后,才能改变当下机器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应用所带来的问题。一是对社会生活的全面建构性作用,主要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建构性作用。当马克思强调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主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资本家为主的社会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在这里,科学、技术与机器就不仅仅是生产过程中的工具与中介,它们直接建构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与交往关系。从这一维度出发,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机器的变革就成为社会生活合法性的重要前提,在这个意义上,很难将科学、技术与其特定的社会存在形式剥离开来,对科学、技术与机器体系的考察,必须结合具体的社会结构来进行,从这里出发,可以推导出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批判问题。
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过程同时是扩大再生产过程,也是资本逻辑不断结构化的过程,资本逻辑对生产逻辑的统摄,推动着科学、技术、机器的工具职能与社会存在的建构职能的统一,科学、技术、机器等成为资本逻辑结构化的重要环节,成为资本权力建构的重要环节,也是将工人日益吸纳到这个结构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1]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5—126页。
[2]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6—137页。
[3]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0页。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3页。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7页。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1页。
[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7页。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44页。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27页。
[1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5页。
[1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9页。
[1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7页。
[1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3页。
[1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74页。
[1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12页。
[1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36页。
[1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87页。
[1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64页。
[1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17页。
[2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37页。
[2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39页。
[2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53—454页。
[2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86—487页。
[2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42页。
[2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69页。
[2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70页。
[2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3页。
[2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70页。
[2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67页。
[3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71页。
[3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70页。
[3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72页。
[33]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26—353页。
[3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01页。
[35] 参见[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张峰等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