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一个基本观点在于,马克思的哲学在《资本论》中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即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生产逻辑转向了资本逻辑,并以资本逻辑统摄了生产逻辑。这种双重逻辑的并置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一方面是从生产劳动出发的哲学思辨,并形成了劳动本体论;另一方面是从资本逻辑出发的批判分析,为打破资本逻辑的统治提供哲学—经济学的论证。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除了在一些重要的术语上,如劳动与劳动力的概念等还没有严格区分,以资本逻辑统摄生产逻辑的思路已经非常明显。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确立了资本逻辑的主导性思路,并论证了资本逻辑在形式上是结构化的,推动这一形式结构化的是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欲望。在这一欲望的驱动下,资本主义生产体现为剩余价值不断增长的扩大再生产过程,并将一切都纳入这个扩大再生产过程中。这是资本逻辑在生产层面的宏观展现,但这个过程何以真实地展开,这就需要进入资本生产的具体过程中。在马克思的讨论中,他从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对此进行了微观的分析。从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来看,延长劳动时间是提高剩余价值的有力手段,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来看,马克思讨论了协作、分工与机器,在这三个要素中,协作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分工则是提高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重要环节。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是以工业革命为重要推力的。正是工业革命,使机器成为生产剩余价值的主要手段。从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视角来看,马克思对机器的讨论不仅揭示了相对剩余价值的来源,而且揭示了机器对扩大再生产的重要作用。因此,对机器的讨论是展现资本逻辑结构化的重要内容。对于这一问题,从《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的写作情况来看,马克思倾注了很多的精力,充分展现了在那个时代机器的哲学意义。但是这一问题在国内还没有引起充分的讨论,或者只是将之作为生产力研究中的一个因素加以探讨,没有深入机器与资本逻辑的深层关系中,从资本逻辑结构化的微观层面来讨论机器问题,以加深对《资本论》哲学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