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与《资本论》中关于分工的章节加以比较,表面看来,两者在理论逻辑上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不同的地方在于《资本论》将《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的理论更加系统化、逻辑化了。如果深入到两个文本的基本逻辑,我认为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前面的笔记中,马克思还没有真正区分劳动与劳动力,劳动本体论与资本逻辑共同构成了讨论的基础,在立论的根本上,此时的马克思是从劳动出发的:“劳动本身——劳动,而不是它的产品——的交换价值,由于生产方式本身,而不仅仅是由于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契约,成了工人必须出卖的唯一东西。劳动在实际上成了工人的唯一商品,而商品本身则成了支配生产的一般范畴。”[39]这种从劳动本身出发来批判性地讨论分工,从其自身的理论逻辑来说,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继续,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前面强调,《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是一个过渡性的文本的原因。
大家可能会问,从劳动出发来讨论分工有什么问题吗?如果我们换个视角就可以看出这里的问题所在。李嘉图社会主义者霍吉斯金继续了斯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在《通俗政治经济学》中,当讨论到分工时,他基本上照抄麦克库洛赫关于斯密的讨论,而麦克库洛赫对斯密的分工理论,也基本上是全盘接受。作为社会主义者,霍吉斯金强调的是分工的积极意义,并从劳动价值论出发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必须指出,这种做法的全部利益理所当然地集中于劳动者;它属于劳动者,它理应使劳动者更为悠闲或增添劳动者的财富。”[40]霍吉斯金也没有看到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从而想当然地认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劳动体现了人的自然本性,进而不言自明地认同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把劳动看作人的自然本性,这正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劳动本体论的内核。而在《资本论》中,当马克思确认劳动力成为商品时,作为体现人的本性的劳动让位于能够被量化的劳动,后者是一种形式化的劳动,正是这种形式化的劳动才可以用工资来度量。[41]因此,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虽然在总体框架上,马克思已经转向了资本逻辑,但由于还没有自觉界划劳动与劳动力,他对分工问题的讨论还没有彻底置于这一新的逻辑中。
总之,通过对马克思关于分工问题的重新讨论,我们更能看清他的思想转变过程,更能看清《资本论》中的资本逻辑对所有问题的统摄性。相比于生产逻辑,资本逻辑是一次新的理论重构,它揭示的是资本的形式结构化特征。在这个结构化过程中,如果说追求剩余价值是其根本的内动力,那么以协作为起点的分工、以机器为躯体的现代工厂,则成为资本逻辑结构化的日常运行机制的重要内容。因此,分工不仅是剩余价值生产的重要环节,更是资本逻辑结构化和资本主义社会建构的重要环节。
[1] 参见[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58—59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25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24页。
[4]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5页。
[5] [英]弗格森:《文明社会史论》,林本椿、王绍祥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04页。
[6] [英]弗格森:《文明社会史论》,林本椿、王绍祥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03页。
[7] [英]弗格森:《文明社会史论》,林本椿、王绍祥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04—205页。
[8] [英]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亚南等译,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8页。
[9] [英]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亚南等译,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5页。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12页。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10页。
[12] [英]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亚南等译,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7页。
[13] 参见[英]麦克库洛赫:《政治经济学原理》,郭家麟译,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55—60页。
[14] 参见[德]穆勒:《政治经济学要义》,吴良健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6—10页。
[15] 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41页。
[16] 关于分工问题的批判意义,张一兵教授在《回到马克思》中率先进行了论述。
[1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7页。
[1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0页。
[1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1页。
[20] [英]麦克库洛赫:《政治经济学原理》,郭家麟译,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54页。
[2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4页。
[2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6页。
[2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6页。
[2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9页。
[2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8页。
[2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67页。
[2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66页。
[2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72页。
[2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01页。
[3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74页。
[31] 在马克思看来,工场手工业的分工要有一定的前提:(1)工人的集结,即必须有一定的人口密度,人口可以离开土地,集中到资本存在的地方。(2)劳动工具的集中。(3)原材料的增加。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35—337页。
[3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12页。
[3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页。
[34]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96页。
[3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17页。
[3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55页。
[3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17页。
[3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2页。
[3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32页。
[40] [英]霍吉斯金:《通俗政治经济学》,王铁生译,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101页。
[41] 关于劳动力成为商品这一问题的理论意义,参见本书第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