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简要的结语(1 / 1)

资本论的哲学 仰海峰 968 字 1个月前

《资本论》与《大纲》,在政治经济学的维度来说,其理论的连续性似乎远超其逻辑的异质性,在哲学理论层面来说,两者的连续性也是过去研究中似乎已成定论的观点。实际上,在这样的研究维度中,学者更为关注的是马克思说了什么,然后通过表层话语的连接来找到两者的同质性。在我看来,对这两个文本的研究,不仅要关注马克思说了什么,或者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比在《大纲》中多说了什么,而是在这两个文本背后,什么是马克思没有说的,是什么制约着马克思思想的深层构架。正是在这样的思考中,本章才尝试探讨马克思理论话语的深层结构,去理解其理论深层结构的差异,从而提出了劳动本体论与资本逻辑的对立,或者是一种主体性哲学与绝对客体性哲学的对立,以打开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另一种空间。

当然,当我们将这两个文本对立起来时,并没有将问题简单化,反而将问题复杂化了,因为在这个新的理论空间中,许多问题需要重新讨论,尤其是如何打破资本这一绝对客体的统治问题,相比于传统的研究,将更难回答。当这样的问题被呈现出来时,将推动我们去利用更多的理论资源,在新的理论空间中加以探索。

[1] [法]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7页,注2。

[2] Althusser,Reading Capital,NLB,London,1970,p.22.

[3] [法]福柯:《词与物》,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0页。

[4] [法]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70页。

[5] [法]福柯:《词与物》,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1页。

[6] [法]福柯:《词与物》,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93页。

[7] 参见[美]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8] 参见[美]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页。

[9] 参见[苏]维戈茨基:《卡尔·马克思的一个伟大发现的历史》,马健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79年版。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页。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8页。

[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6页。

[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8页。

[1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0页。

[1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6页。

[1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9页。

[1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7页。

[1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7页。

[1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3页。

[2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5页。

[2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页。

[2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3页。

[2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0页。

[2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7页。

[2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7页。

[2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5页。

[2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2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59页。

[2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7—208页。

[3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1页。

[3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1页。

[3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23页。

[3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27页。

[3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