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与《资本论》的逻辑对立(1 / 1)

资本论的哲学 仰海峰 349 字 1个月前

劳动力成为商品,体现了劳动对传统劳动观的变革,这种变革也推动我们对《资本论》与其手稿关系的再思考,特别是《资本论》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关系的思考。

在对《资本论》及其手稿的研究中,《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与《资本论》之间的连续性,是被学界广泛接受的结论。认可这种连续性的研究,一般都聚焦于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强调马克思这两个文本在重要经济学理念上的连续性,如商品、货币、剩余价值生产、资本流通等方面的理论关联。虽然《大纲》中所说的写作规划在《资本论》中发生诸多变化,但从基本理论上来说,学界都认可《大纲》是《资本论》的草稿,《资本论》的许多内容都可以在《大纲》中找到论述,只是在系统性和用语的精确性上,《大纲》还存在着不足。从哲学方法论的意义上来说,学界一般都认为自1845年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之后,马克思所做的就是将这一科学的历史理论运用于资本主义社会,得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规律,发现了剩余价值理论。这意味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已经创立了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后面的工作就是如何将这一理论运用于实际问题。这也表明,在哲学构架上,《大纲》与《资本论》也是一致的。如果说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资本论》的关系问题上,不少学者还强调二者的重大差异,那么在《大纲》与《资本论》的关系问题上,学者们几乎毫无例外地坚持两者的同质性。但如果深入到这两个文本的哲学逻辑,我们就可以发现,支撑这两个文本的是两种不同的认知型,或者说是两种不同的哲学构架,正是这两种不同的构架,决定了这两个文本的根本差异。这里所说的对立,也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提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