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马克思,特别是具体到[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中的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异化又采取什么态度了呢?从整体上看,他经历了批判、理解、吸收和运用这样一个从消极到积极的过程。
在上一章中我们讨论过,马克思继承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观点,严厉地批判了黑格尔通过异化辩证法而否定对象本身所拥有的“对象性”的错误。但是,正如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所说:“简单地宣布一种哲学是错误的,还制服不了这种哲学。”[33]要制服这种哲学,恐怕还要深入到这种哲学的内部,从中去发现它的积极意义。正是在这一点上,马克思展示了与费尔巴哈完全不同的一面。在《第三手稿》第XVIII页指出了黑格尔的“双重错误”以后,他突然笔锋一转,表示出要向黑格尔学习的愿望:“因为《现象学》紧紧抓住人的异化不放——尽管人只是以精神的形式出现——,所以它潜在地包含着批判的一切要素,而且这些要素往往已经以远远超过黑格尔观点的方式准备好和加过工了。”[34]也就是说,马克思发现自己的批判对象即黑格尔的哲学中其实包含着自己需要吸收的积极因素,这就是异化。他要将这一异化概念重新挖掘出来,使其变成自己的思想武器。
于是,他接着写道:“现在应该考察——在异化这个规定之内——黑格尔辩证法的积极的环节。(a)扬弃是把外化收回到自身的、对象的(gegenst?ndlich)运动。——这是在异化之内表现出来的关于通过扬弃对象的本质的异化来领有(Aneignung)对象性本质的见解(Einsicht);这是异化的见解,它主张人的现实的对象化,主张人通过消灭对象世界的异化的规定、通过在对象世界的异化定在(Dasein)中扬弃对象世界而现实地领有(Aneignung)自己的对象本质。”[35]这段话清楚地表明,马克思是把异化作为“黑格尔辩证法的积极的环节”来考虑的,如果对照前面引用的《精神现象学》中的文字,我们可以发现,他所说的“对象化”、“异化”,“扬弃”、“把外化收回到自身”、“现实地领有自己的对象本质”等,几乎是在逐字逐句地重复着黑格尔的异化辩证法,如果借用《资本论》第1卷第2版跋中的话来说,他只不过给异化辩证法加进了现实的“批判的和革命的”[36]内容。
在第XXII页,即[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第二个片断开头,马克思写下了那段著名的话,即“因此,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辩证法,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做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做对象性剥离(Entgegenst?ndlichung),看做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人自己的劳动的结果。……而这首先又只有通过异化的形式才有可能。”[37]从这段名言来看,马克思已经明确地认识到了黑格尔的异化辩证法可以揭示劳动过程的基本结构以及人的形成,并对这一辩证法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在上述的三段引文中,马克思都肯定了异化,即称“它潜在地包含着批判的一切要素”,“黑格尔辩证法的积极的环节”、“只有通过异化的形式才有可能”。在这样肯定了异化以后,正像上一章中我们所介绍的,马克思借助这一异化辩证法论证了共产主义。
但是,马克思对异化的这种态度是令人困惑的。众所周知,马克思作为最伟大的异化批判者,在《第一手稿》中曾经十分严厉地批判了异化,而这里的态度却截然相反。那么,该如何解释这一事实呢?我以为,马克思在整部《手稿》中存在着两种异化理解,即《第一手稿》中的异化劳动和《第三手稿》中的异化辩证法。这不是笔者的杜撰,在《第三手稿》中,马克思本人曾这样说:“对于被异化的对象性本质的领有(Aneignung),或在异化——它必然从无所谓的异己性(die gleichgültige Fremdheit)发展到现实的、敌对的异化(die wirkliche feindseelige Entfremdung)——这个规定内对于对象性的扬弃,在黑格尔看来,同时或甚至主要地具有扬弃对象性的意义。”[38]这段话虽然是在揭示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本质——即通过扬弃异化而否定对象的实在性、“物性”——但却明显表明马克思将异化区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无所谓的异己性”;另一种是“现实的、敌对的异化”。前者中的“gleichgültig”一词虽有“冷漠”之意——人民出版社的中译本因此将它翻译成“漠不关心的”——但在这句话中却是“无所谓肯定还是否定”之义,也就是说异化是中性的。这种中性的异化其实就是异化辩证法,或者如前所说的“广义的异化”、“好”的异化。从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赞扬来看,在《第三手稿》中马克思更多的是从这一角度来理解异化的。而后者“现实的、敌对的异化”则显然不是中性的,它包含了消极的、否定性的价值评价,它应该是指《第一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或者说“狭义的异化”、“恶”的异化。
由于这一区分,不仅使马克思区别于费尔巴哈,而且还会使马克思的异化理解显示出黑格尔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尽管“广义的异化”逻辑可以说明近代主体的自我生成,高扬了人的主体性和劳动的意义;但是,它却不能说明雇佣工人的“异化劳动”和“资本主义的异化”。正是在这一点上,黑格尔的异化理论暴露出了其固有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即他无法看到劳动者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不能领有自己的劳动产品这一事实,而总是把人的自我异化看成是一个能够自我复归的循环运动;他没有看到由于具体的社会制度不同,这一完美的循环可能会在“狭义的异化”阶段中断,从而使人永远处于自我丧失的“空壳”状态,得不到补充。黑格尔之所以会犯这种错误,按照马克思的分析,是因为他只知道“抽象的精神的劳动”,无视现实中存在的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对立,即使出现这一对立那也要统一于精神这一逻辑所造成的,这也是马克思自《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以来对黑格尔所采取的一贯的批判立场。而马克思异化概念的优越性在于,他不仅将异化看成是现实中存在的异化,而且他还明确地区分了两种异化,并在此基础上,用“狭义的异化”构筑了异化劳动理论,批判了现实中的资本主义,用“广义的异化”论证了共产主义。这是黑格尔所无法达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