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卢卡奇问题”的是与非(1 / 1)

最后,让我们对本章讨论的“对象化与异化是否同一”问题作一个总结。

首先,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卢卡奇命题”,即“黑格尔是对象化=异化,而马克思则是对象化≠异化;黑格尔肯定了异化,而马克思则否定了异化”半对半错。如果说对象化包括了狭义的对象化(即主体将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外化给对象,图式中的②)、外化=异化、扬弃异化、对象性剥离而回归自身这几个环节的话,那么它与“广义的异化”是同一的。在这个意义上,说黑格尔是“对象化=异化”以及黑格尔肯定了异化是正确的。但是,说马克思是“对象化≠异化”以及“否定了异化”则需要具体分析。在马克思那里,对象化的确不等于“狭义的异化”,即“异化劳动”意义上的异化。在这个意义上,卢卡奇说马克思是“对象化≠异化”以及“否定了异化”是正确的。但是,正如本章所分析的那样,在《第三手稿》中马克思肯定了“广义的异化”,并且与黑格尔同样,有将“广义的异化”等同于对象化的倾向。在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是“对象化≠异化”以及“否定了异化”又是错误的。卢卡奇之所以犯这样的错误,主要是因为他没能看到马克思对异化概念所作的“狭义”和“广义”之区分,没能看到《第一手稿》和《第三手稿》中异化概念的差别。

其次,藤野涉虽然准确地看到了马克思在《第三手稿》中并没有简单地否定异化这一事实,并批评了卢卡奇对异化的“图式主义和非辩证法”的理解。但是,藤野涉却没能将“对象性剥离”最终理解为对“异化的扬弃”或者对“对象的扬弃”。而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扬弃是把外化收回到自身的、对象的运动。”正是通过扬弃,事物才能完成一个循环运动,才能向前发展。结果很遗憾,藤野涉的异化逻辑总缺少“自我复归”的环节,在这个意义上,藤野涉还未能真正地将异化辩证法看成是一个自我异化和自我复归的整体。

最后,“卢卡奇命题”的直接后果是容易抹杀黑格尔异化概念的理论意义。在《手稿》的研究史上,“卢卡奇命题”对于人们客观地把握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起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在我国,这种负面影响更大,因为我国的学者大多是无批判地接受了“卢卡奇命题”,不仅彻底否定了黑格尔的异化概念,而且对黑格尔辩证法对于马克思思想转变的意义评价偏低。而判明“卢卡奇命题”的真伪,对于扭转这一现状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