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我们以《第三手稿》为核心,考察了马克思《巴黎手稿》中的共产主义观。如果让我们对他的共产主义观作一个总结的话,我以为,可以概括为三点:(1)共产主义是一种德国式的“哲学共产主义”。(2)共产主义是“社会”。“社会”是对私人所有的积极的扬弃;是人与自然、个体与类之间矛盾的最终解决;是对人性的全面恢复。(3)共产主义是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运动本身。
从整体上看,虽然马克思当时已经涉及了法国的共产主义理论,并意识到了他们提出的问题的重要性,但是,他并没有吸收他们的理论成果,相反还表示出了对他们的不满。在这个意义上,法国社会主义,并不像列宁所说的那样,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的思想来源,马克思基本上是沿着青年黑格尔派的路径直接走到共产主义的。当然,这里包含了马克思通过黑格尔和国民经济学对这一路径的改造。
[1] 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两个概念,在德国最早是由施泰因在《现代法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1842年)一书中介绍和整理过来的。但是,到1845年为止,德国人中只有赫斯和恩格斯曾区别使用了这两个概念。恩格斯在1847年的《共产主义原理》中曾专门回答过“共产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有什么区别”的问题(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0—692页),在1888年关于《共产党宣言》的英文版序言中曾说:“社会主义是资产阶级的运动,而共产主义则是工人阶级的运动。”(恩格斯:《1888年英文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页)而早期马克思则是时有区分,时不作区分,比较混乱。列宁后来曾在《国家与革命》中将社会主义定义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这种区分成为迄今为止人们的主流见解。但是,实事求是地讲,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这种区分是没有根据的,如果说有区分的话,在马克思那里,社会主义高于共产主义。
[2] 列宁:《卡尔·马克思书目》,《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3页。
[3] 列宁:《卡尔·马克思》,《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8页。
[4] 列宁:《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
[5] 黄楠森等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1卷,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
[6] 马克思:《共产主义和奥格斯堡〈总汇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5页。
[7]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11—412页。
[8] 马克思:《致阿尔诺德·卢格(1843年9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4—65页。
[9] 马克思:《评一个普鲁士人的〈普鲁士国王和社会改革〉一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90、391页。
[10] 马克思:《致路德维希·费尔巴哈(1844年8月11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3—74页。
[11] Marx,MEGA Ⅰ-2,S.325f。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2页。
[1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80页。
[13] [日]广松涉:《社会主义的根本理念》第一部“五 早期马克思、恩格斯对施泰因的接受”,见《广松涉选集》第2卷,情况出版1995年版。
[14] Marx,MEGA Ⅰ-2,S.38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2页。
[15] Marx,MEGA Ⅰ-2,S.38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0页。
[16] Marx,MEGA Ⅰ-2,S.38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0页。
[17] Marx,MEGA Ⅰ-2,S.38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2—183页。引文有改动。
[18] 参见[德]蒲鲁东:《什么是所有权》,孙署冰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19] [日]广松涉:《社会主义的根本理念》,见《广松涉选集》第2卷,情况出版1995年版,第86页。
[20] Marx,MEGA Ⅰ-2,S.38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2页。引文有改动。
[21] Marx,MEGA Ⅰ-2,S.38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3页。引文有改动。
[22] Marx,MEGA Ⅰ-2,S.38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6页。引文有改动。
[23] 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7页。
[24] Marx,MEGA Ⅰ-2,S.38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3页。引文有改动。
[25] Marx,MEGA Ⅰ-2,S.38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5页。引文有改动。
[26]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页。
[27]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页。
[28] Marx,MEGA Ⅰ-2,S.38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5页。引文有改动。
[29] Marx,MEGA Ⅰ-2,S.38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5—186页。引文有改动。
[30] 参见恩格斯:《大陆上社会改革的进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74页。
[31] 参见恩格斯:《大陆上社会改革的进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74—475页。
[32] 马克思:《评一个普鲁士人的〈普鲁士国王和社会改革〉一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90页。
[33] Marx,MEGA Ⅰ-2,S.42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1页。引文有改动。
[34] 恩格斯:《大陆上社会改革的进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93页。
[35] Marx,MEGA Ⅰ-2,S.389f。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6页。引文有改动。
[36] Marx,MEGA Ⅰ-2,S.389f。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6页。引文有改动。
[37] Marx,MEGA Ⅳ-2,S.454。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3页。
[38] Marx,MEGA Ⅰ-2,S.41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7页。
[39] Marx,MEGA Ⅰ-2,S.39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7—188页。引文有改动。
[40] Marx,MEGA Ⅰ-2,S.390。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7页。引文有改动。
[41] 关于黑格尔“精神”概念与马克思“社会”概念的相似性,请参见夏莹:《黑格尔“精神”概念的构造方式及其社会内核——基于青年马克思哲学视域的考察》,《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42] Hegel,PG.,S.145。《精神现象学》(上),第122页。
[43] Marx,MEGA Ⅰ-2,S.39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0页。
[44] Marx,MEGA Ⅰ-2,S.39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1页。
[45] Marx,MEGA Ⅰ-2,S.39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8页。
[46] Marx,MEGA Ⅰ-2,S.391f。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8页。引文有改动。
[47] Marx,MEGA Ⅰ-2,S.390f。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7页。引文有改动。
[48] Marx,MEGA Ⅰ-2,S.39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1页。
[49] Marx,MEGA Ⅰ-2,S.39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9页。
[50] Marx,MEGA Ⅰ-2,S.39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1页。
[51] Marx,MEGA Ⅰ-2,S.39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0页。此处的“拥有”的德文原文是“Haben”,相当于英文的“have”,其主要含义是指只追求物质利益,只关心是否占有物质财富。故根据具体情况也可以将“Haben”翻译成“占有欲”。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还使用过几个跟“拥有”相近的词,譬如“所有”(Eigentum)、“占有”(Besitz)、“领有”(Aneignung)等。关于“占有”和“领有”的区别,我曾在前面作过说明,这里仅想就“所有”再作一点说明。“所有”,按照马克思本人在《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中的规定,它是指:(1)对自然生产条件的“关系行为”(Verhalten);(2)在生产中形成的相互关系行为;(3)自己和他人相区别的意识行为(参见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4—489页)。简单地说,“所有”就是人通过劳动占有外在对象,并在与他人的关系以及意识中明确这一对象归自己所有。中文第2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对“Eigentum”的译法比较灵活,有“财产”、“所有”、“所有权”、“所有制”等译法,不过在绝大多数场合都将其译成了“财产”。但是,由于“Eigentum”的原意不仅是指拥有某物这一静止状态,而且还指去获得这一过程、这一行为,因此把“Eigentum”译成“财产”、“所有权”、“所有制”等静态概念并不能很好地反映这一动态过程,再加上对术语的使用尽量要做到统一,故在本书中我将“Eigentum”统一译成了“所有”,相应地把“Privateigentum”统一译成了“私人所有”。
[52] Marx,MEGA Ⅰ-2,S.39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0页。
[53] Marx,MEGA Ⅰ-2,S.42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6—227页。
[54] Marx,MEGA Ⅰ-2,S.42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5页。
[55] Marx,MEGA Ⅰ-2,S.42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9页。
[56] Marx,MEGA Ⅰ-2,S.42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0页。
[57] Marx,MEGA Ⅰ-2,S.396f。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4页。引文有改动。
[58] Marx,MEGA Ⅰ-2,S.39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2页。
[59] Marx,MEGA Ⅰ-2,S.159。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5页。
[60] Marx,MEGA Ⅰ-2,S.42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1—232页。引文有改动。
[61] [日]广松涉编注:《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彭曦译,张一兵审订,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7页。
[62] Marx,MEGA Ⅰ-2,S.42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2页。
[63] 马克思:《致路德维希·费尔巴哈(1844年8月11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4页。
[64] Marx,MEGA Ⅰ-2,S.398f。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7页。引文有改动。
[65]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