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人性的全面恢复(1 / 1)

私人所有的最大罪恶是将“人的本质”(das menschliche Wesen)异化。所谓“人的本质”有两个层次:一是指对象化了的人的本质力量,即凝结在对象中的物质财富,由于这些对象性的财富反映着人的体力、智力和情感等人的特征,故可看作是人的本质;二是指“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48],这是指感觉、情感等人的内在世界的丰富性。私人所有给人带来的异化主要表现在这两个层面:前者的异化表现为人在对象中的自我丧失,或者自己的对象物被转让给他人;后者的异化表现为人的感觉的丧失,只剩下片面的对物的占有欲望。因此,“社会”作为对人的异化的扬弃,就不仅仅指将对象性财富还给人,将被别人剥夺的劳动果实还给劳动者;还指人重新“领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把被私人所有腐蚀的“片面的人”重新塑造为“一个完整的人”[49]。

人的感觉是人的对象化活动(人类劳动、生产、实践)的结果,用马克思本人的话说就是,“社会的人的感觉不同于非社会的人的感觉”,“五官感觉的形成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50]。也正因为如此,人的内在感觉的丰富性要远远超过动物,拥有情感、审美、爱情,是知情意的统一体。但是,在私有制条件下,人的感觉被重新降低为动物的感觉,“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感觉都被这一切感觉的单纯异化即拥有(Haben)的感觉所代替”[51]。结果,人只有得到了某物、满足了最低的物质需求,才觉得自己是一个人。这种只剩下“拥有”感觉即对物质财富的占有欲的人,与其应有的感觉的丰富性相比,只能是“绝对的贫困”[52]。

与“感觉的单纯异化”相对应,人的“需要”也发生异化,出现了极端的“片面化”倾向。在[私人所有和需要]以及[增补]部分,马克思详细地论述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的需要的异化状态:“对货币的需要是国民经济学所产生的真正需要,并且是它所产生的唯一需要。”富人为了满足自己赚钱的欲望,不得不减少自己的其他需要,由于货币和财富只是外部的物,这也就意味着人对这种外物需要得越多,对自己内部需要得也就越少,人自己也就越丧失丰富性。马克思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经验描述深刻地表现了富人的异化状态:“你越是少吃,少喝,少买书,少去剧院,少赴舞会,少上餐馆,少思考,少爱,少谈理论,少唱,少画,少击剑,等等,你积攒的就越多,你的那些既不会被虫蛀也不会被贼偷的财宝,即你的资本,也就会越多。你的存在越微不足道,你表现自己的生命越少,你拥有的就越多,你的外化的生命就越大,你的异化本质也积累得越多。国民经济学家把从你的生命和人性中夺去的一切,全用货币和财富补偿给你。你自己不能办到的一切,你的货币都能办到:它能吃,能喝,能赴舞会,能去剧院,它能获得艺术、学识、历史珍品、政治权力,它能旅行,它能为你占有这一切;它能购买这一切;它是真正的能力。……因此,一切情欲和一切活动都必然湮没在贪财欲之中。”[53]

不仅富人的需要异化了,另一方面,绝对贫困使穷人的需要也发生了异化。人“不仅没有了人的需要,他甚至连动物的需要也不再有了”。本来,新鲜的空气、舒适的居所、安全的食物是人的基本需要,但是在绝对的贫困下,这些已经不再称其为需要。马克思写道:“对于工人来说,甚至对新鲜空气的需要也不再成其为需要了。人又退回到洞穴中居住,不过这洞穴现在已被文明的污浊毒气所污染,而且他在洞穴中也是朝不保夕,仿佛这洞穴是一个每天都可能离他而去的异己力量,如果他付不起房租,他每天都可能被赶走。”这是比上述富人的需要异化更为深重的异化状态,马克思称之为“牲畜般的野蛮化和彻底的、粗陋的、抽象的简单化”[54]。

总之,无论是对富人还是对穷人,“私有制使我们变得如此愚蠢而片面”[55]。不扬弃私有制,人的感觉和需要就永远处于一种片面而又愚蠢的状态。而对私人所有的扬弃,则是对“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56]。因此,“社会”的出现,也就意味着人的感觉的恢复。“丰富(reich)的人和人的丰富的需要代替了国民经济学上的富有和贫困。丰富的人同时就是需要有人的生命表现的完整性(Totalit?t,原译‘总体的’)的人,在这样的人的身上,他自己的实现作为内在的必然性、作为需要而存在。”[57]“已经生成的社会创造着具有人的本质的这种全部丰富性的人,创造着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作为这个社会的恒久的现实。”[58]

回想一下,其实早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就谈论过回复“人的丰富性”即“人的解放”问题。在市民社会中,“不是身为citoyen [公民]的人,而是身为bourgeois[市民社会的成员]的人,被视为本来意义上的人,真正的人”[59]。“身为bourgeois[市民社会的成员]的人”是指拥有私人所有的人,用此处《第三手稿》中的话来说,其实就是指仅仅具备“拥有”感觉的人,而人作为人所具有的政治属性、“类本质”等却不再成为人的规定。在这个意义上,人被异化了。扬弃这种异化,就是所谓的“人的解放”。“人的解放”就是将人的政治属性、人的“类本质”再复归于人自身,用此处《第三手稿》的话来说,就是恢复人的丰富性,实现个体与类的统一。

总之,在“社会”中,人才能获得“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才能克服其片面性,回归“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