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我想再强调一下交往异化理论的意义来作为本章的总结。

(1)交往异化理论为解读《巴黎手稿》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交往异化是以往《手稿》研究所忽略的一个重要视角。它不仅与异化劳动视角不同,而且还要高于异化劳动视角。它不但解决了马克思在《第一手稿》中的理论困境,而且将马克思的理论视野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运用这一新视角将极大地深化和丰富我们对《巴黎手稿》的研究。

(2)交往异化理论为马克思社会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为什么在异化劳动之后,又去构建了交往异化理论?其根本原因在于仅凭异化劳动无法解释复杂的社会关系。正是通过对交往异化理论的建构,马克思才进入到了对市民社会的深层分析,从而为他获得“社会”概念以及创立唯物史观奠定了基础。

(3)交往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思想的转折点。广松涉曾提出过一个著名命题:“从异化论到物象化论”是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飞跃,并认为这一飞跃发生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但是,由于物象化论本质上是对人与人社会关系颠倒状况的说明,而交往异化所表达的恰恰是这一内容。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物象化论已经出现在《穆勒评注》当中。在这个意义上,如果说“从异化论到物象化论”这一命题本身没有问题的话,那么所谓的“飞跃”(广松涉)或者说“断裂”(阿尔都塞)应该发生在《巴黎手稿》的写作过程当中,具体说来就是在《穆勒评注》当中。

[1] 我国通常将《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称为《穆勒笔记》,但是相对于其他《经济学笔记》而言,马克思在《穆勒笔记》中所做的工作已经远远超过了摘录的范围,其中已经包含了对自己思想的系统阐发,因此我将称其为《穆勒评注》。关于《穆勒评注》的引用,我主要依据《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 在我国,除了张一兵等少数学者之外,很少有人在这一高度上关注和系统研究《穆勒评注》。尽管我跟张一兵在《巴黎手稿》写作顺序的判断上并不一致,但是张一兵的《回到马克思》无疑是我国研究《穆勒评注》的重要文献,该书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启发和动力。

[3] 韩立新:《〈巴黎手稿〉的文献学研究及其意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1期。其主体部分收录在本书的第四章。

[4] [日]广松涉:《马克思主义的成立过程》(1984年选书版),《广松涉全集》第6卷,岩波书店1997年版,第347页。

[5]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6] Marx,MEGA Ⅰ-2,S.23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0页。引文有改动。

[7] Marx,MEGA Ⅰ-2,S.23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6页。

[8] Marx,MEGA Ⅰ-2,S.24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页。

[9] Marx,MEGA Ⅰ-2,S.24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164页。

[10] 唐正东也认为马克思在《第一手稿》的最后“实际上是写不下去了”(《斯密到马克思——经济哲学方法的历史性诠释》,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9页)。不过,他作出这一判断的理由与本书的理由并不相同,他认为是马克思当时没有阅读李嘉图等人的经济学著作所致。

[11] Marx,MEGA Ⅰ-2,S.24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5页。

[12] Marx,MEGA Ⅰ-2,S.24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7页。引文有改动。

[13] Marx,MEGA Ⅰ-2,S.24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8页。引文有改动。括号和记号都是由引用者所加。

[14] [日]望月清司:《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韩立新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5页。

[15] Marx,MEGA Ⅳ-2,S.452。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0页。引文有改动。单行本将Gattungsgenuβ译成了“类精神”,这显然是延续了旧MEGA(1932年)将Genuβ判读为Geist的错误,但新MEGA Ⅳ-2(1981年)对此已经作了更正,可是不知为什么人民出版社的单行本却没有根据新MEGA 进行校正。另外,单行本将Gemeinwesen译为“社会联系”,但德文原意为共同体、共同存在(本质)、共同存在性,从后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到,我以为还是将其译为共同存在性或共同本质为好。

[16] Marx,MEGA Ⅳ-2,S.447。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4页。

[17] Marx,MEGA Ⅳ-2,S.453。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1页。引文有改动。

[18] Marx,MEGA Ⅳ-2,S.465。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3—184页。

[19] 张盾撰文讨论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承认理论与《穆勒评注》中的交往异化理论之间的关系,很富有启发性。参见张盾:《马克思实践哲学视野中的“承认”问题》(《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1期)、《交往的异化:马克思〈穆勒评注〉中的“承认”问题》(《现代哲学》2007年第5期)。

[20] Marx,MEGA Ⅳ-2,S.453。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1页。

[21] 韩立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市民社会概念(上)》,《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4期。

[22] Marx,MEGA Ⅳ-2,S.453。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2页。引文有改动。单行本将exclusiver Besitzer翻译为“特殊的占有者”,这一翻译没有显示出私人所有的排他的本性;另外单行本将Pers?nlichkeit译为“个性”,我以为还是译为“人格性”或者“人格”为好。

[23] Marx,MEGA Ⅳ-2,S.448f。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6页。引文有改动。

[24] Marx,MEGA Ⅳ-2,S.448。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5页。

[25] Marx,MEGA Ⅳ-2,S.448。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5页。

[26] Marx,MEGA Ⅳ-2,S.451。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9页。引文有改动。

[27] Marx,MEGA Ⅳ-2,S.450。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8页。

[28] Marx,MEGA Ⅳ-2,S.455。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4页。引文有改动。

[29] Marx,MEGA Ⅳ-2,S.464。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3页。引文有改动。

[30] Marx,MEGA Ⅳ-2,S.465。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3页。

[31] Marx,MEGA Ⅳ-2,S.454。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3页。引文有改动。

[32] Vgl.,Marx,MEGA Ⅳ-2,S.465。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4页。

[33] Marx,MEGA Ⅳ-2,S.452。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0页。引文有改动。

[34] 参见[日]望月清司:《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韩立新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7—88页。

[35] Marx,MEGA Ⅳ-2,S.454。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3页。引文有改动。

[36] Marx,MEGA Ⅰ-2,S.39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7—188页。引文有改动。

[37] 从整个《巴黎手稿》来看,马克思的确经历了“异化劳动→市民社会→劳动和社会”这一思考过程。这一方面表明,马克思是逐渐地接近唯物史观的;另一方面也表明,拉宾、罗扬和日本学者有关《巴黎手稿》写作顺序的文献学推测,即“《第一手稿》→《穆勒评注》→《第二手稿》和《第三手稿》”是可行的。

[38] Marx,MEGA Ⅰ-2,S.36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8—159页。

[39] [苏]卢森贝:《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学说发展概论》,方钢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版。

[40] Marx,MEGA Ⅰ-2,S.166。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4页。引文有改动。

[41] [英]戴·麦克莱伦:《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63—164页。

[42] 侯才:《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52、157页。另外该书第三章和第四章“马克思与赫斯的社会主义(上)(下)”详细讨论了赫斯与费尔巴哈、赫斯与马克思的关系,是我国研究赫斯与马克思关系的重要文献。

[43] [日]广松涉:《马克思主义的成立过程》,《广松涉著作集》第8卷,岩波书店1997年版,第299页。广松涉在早期的这本名著中,曾专门撰文强调赫斯对早期马克思思想形成的意义,甚至用赫斯来解读马克思的《手稿》,把《手稿》降低到赫斯的《论货币的本质》和《行动的哲学》的水平上。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因为广松涉是从“从异化论到物象化论”的飞跃这一问题意识出发的,如果让马克思在《手稿》中就超越赫斯和马克思本人的《德法年鉴》,对于将“飞跃”设定在《形态》的广松涉来说是不利的,这也就决定了广松涉必须将《手稿》纳入赫斯的影响之下。但是,广松涉到了晚年曾对自己早期的观点进行反省,认为当时对赫斯的评价过高了。[日]广松涉:《马克思主义的成立过程》,“选书版后记”,《广松涉著作集》第8卷,岩波书店1997年版,第588页。

[44] 侯才:《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77页。

[45] [德]赫斯:《论货币的本质》,刘晫星译,见《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第7辑,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01页。

[46] [日]山之内靖:《受苦者的目光》,青土社2004年版,第260页。

[47] Marx,MEGA Ⅰ-2,S.168。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