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精神哲学草稿Ⅰ》中的“分工劳动”(1 / 1)

1803—1804年《精神哲学草稿Ⅰ》并不是一部成熟的手稿,它是由一些片断组成的。因此,相对于前面的《人伦的体系》以及后面的1805—1806年的《精神哲学草稿Ⅱ》而言,它对经济学的讨论并不系统。但这并不影响这部手稿的声誉,因为在这部手稿中,黑格尔引用了斯密的《国富论》,而且从手稿的内容来看,明显受到了斯密分工理论的影响[54],这一事实在人类的思想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意味着近代两大思想高峰的结合。

同《人伦的体系》一样,黑格尔也是从对劳动的分析开始的。不过,此时的黑格尔已经不是在一般的意义上讨论“剩余劳动”,而是明显有将个别性劳动解释成普遍性劳动的意图。在手稿“片断22”中,黑格尔这样写道:“为满足个别者(Der Einzelne)的需要而进行的劳动,在民族中(α)成为个别者的劳动,(β)即使它满足的是自己的需要,也会成为普遍的劳动。”[55]类似的话在两部《精神哲学》草稿中被重复了多次,它构成了《精神哲学》草稿的一个核心论题。

为什么个别者的劳动会成为普遍的劳动呢?换成哲学的语言,为什么个别性会变成普遍性呢?对此,黑格尔曾给出过一个有趣的解释,即个体的行为虽然是个别的,但是个体会在劳动中学会“普遍的存在方式,即一切劳动的规则”,譬如对“技能”(Geschicklichkeit)[56]的掌握和对“发明”(Erfindung)的应用。“技能”看似是由个别的劳动者所掌握的,但“技能”本身却具有普遍性品格,譬如对铁制挖掘工具的使用,它不可能总是被某个特殊的劳动者所垄断,而是一定会在全社会中得到普及;“发明”虽然一开始也属于某个特定的个体,但只要它能提高劳动效率,那么没多久就一定会被其他的劳动者所采用,进而成为“普遍的财富”[57]。因为通过“技能”和“发明”,个体“与生俱来的不适应……将必然得到克服”[58],从而进化为一个具有普遍生产能力的劳动者。总之,技术和发明将会使个别性劳动上升为普遍性劳动。

这一解释尽管很巧妙,但由于针对的并不是劳动活动本身,故显得比较牵强。黑格尔明白这一点,接下来他又从劳动分工的角度,对个别性向普遍性的转变关系进行了分析:“人的劳动作为个体的劳动行为,是为了满足自己需要的行为的同时,还是普遍的观念的劳动。的确,个体本人的需要通过劳动来满足,但这一需要并不是通过自己所加工的特定物来满足的。相反,能满足他的需要的,不是自己的物。也就是说,人不再亲自制作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或者说不再使用自己所做的东西。他制作的东西不是满足他的需要的现实性,而只是满足这一需要的可能性而已。人的劳动是形式的、抽象的普遍的劳动,也是个别的劳动。他只从事满足自己需要之一的劳动,他的需要由通过交换而来的必需品来满足。他的劳动并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普遍的需要,即作为一个普遍的需要的抽象态。他的整个需要由一切人的劳动来满足。在个体的需要范围和他为满足需要的活动之间,钻进来了整个民族的劳动。从内容上来看,每个人的劳动,都是为了满足一切人的需要的、普遍的劳动,也是满足每个人的一切需要的普遍的劳动。也就是说,每个人的劳动都具有价值。他的劳动、他的占有物,并不是为了他而存在的,而是为了一切人所存在的。也就是说,需要的满足是一切人的相互的普遍的依赖关系。对每个人而言,自己作为个体的劳动行为直接地对应于对自己需要的满足的那一确信彻底消失了。每个人是个体的需要者的同时,也是普遍的。”[59]

解释几乎是多余的,这段话翻来覆去只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即,本来个人劳动只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在近代的分工体系下,个人不再生产直接满足自己需要的东西,而是生产满足别人需要的东西,但结果却是个人的需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反过来说,正是因为分工,个体的劳动才超出了个别性的范围,反而拥有了普遍性。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非常准确地描述了这一点:“一个人自己享受时,他也促进一切人得到享受,一个人劳动时,他既是为他自己劳动也是为一切人劳动,而且一切人也都为他而劳动。因此,一个人的自为的存在本来即是普遍的,自私自利只不过是一种想象的东西;这种想象并不能把自己设想的东西真正实现出来,即是说,并不能真实地做出某种只于自己有利而不促进一切人的福利的事情。”[60]

分工是对作为整体的“劳动的分割”(Teilung der Arbeit),但分工的目的却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结合,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斯密分工理论的核心思想。从上面那段引文来看,黑格尔接受了斯密的影响,事实上,在发表了上述议论以后,他马上就引用了斯密《国富论》中那一制钉工厂的例子,论述了分工对于社会形成的意义。即分工虽然是对劳动的分割,但它必然会带来“协作”,而“协作”的结果会使近代自私的个体相互依赖,从而形成一个“共同性和相互依赖的巨大体系”[61]。

总之,《精神哲学草稿Ⅰ》阶段的黑格尔已经拥有了一个要用经济学的分工原理来解决个体与整体矛盾的思路,要想使这一思路切实可行并成功,他还需要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决定性契机,即“物象本身”。这也就是接下来他在《精神哲学草稿Ⅱ》中要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