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章中,我曾讨论了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aporia”问题。其中提到马克思《第一手稿》的缺陷在于孤立人的主客关系,缺少社会关系的视角。那么,马克思究竟是在何时,通过怎样的契机来完成从“孤立人的异化劳动”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过渡呢?在上一章中我已作过预设,他很可能是在《穆勒评注》中完成的。
翻开《穆勒评注》,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尽管在其中已经存在着非常成熟的有关私人所有的社会关系方面的论述,但是,这一社会关系究竟是如何从个体孤立的劳动过程中演变而来的?换言之,社会是如何从个人转变而来的?令人深感意外的是,马克思对此没有作出说明,他似乎省略了这一程序,直接从两个私有者之间的交换关系,即交往异化开始讨论了。也就是说,他在没有做任何过渡的情况下,就一下子从社会关系视角开始论述了。这里显然缺少对孤立人如何转变为社会关系的存在这一过渡环节的阐释。
对这一问题,据笔者所知,目前还没有谁作出过成型的解释。广松涉和望月清司虽然预测过马克思在《第一手稿》之后需要进行一次视角转变,但都没有依据《巴黎手稿》给出相应的解释。广松涉认为,马克思在整个《巴黎手稿》时期都还囿于孤立人的主客关系逻辑框架之中,只有到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才出现了所谓的“物象化论”。望月清司虽然发现了《穆勒评注》中已经出现了交往异化这样的社会关系视角,但是他并没有对马克思是如何从孤立人的视角转变为社会关系的视角给出合理的说明,而是直接就从《穆勒评注》的交往异化出发了。对于已经关注到社会关系视角重要性的两位学者而言,这不得不说是一个不小的遗憾。
那么,如何对这一转变作出解释呢?按照我们前面几章的分析,马克思应该是在《第一手稿》之后进行这一视角转变的,否则就不符合他在《巴黎手稿》中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如果《第一手稿》之后的文本的确是《穆勒评注》,那么我们就必须首先从《穆勒评注》中寻找答案,从它的字里行间中抽取、整理和补齐马克思所缺失的这一过渡环节。按照这一思路去寻找的结果,竟然在《穆勒评注》中发现了黑格尔的影子,特别是黑格尔耶拿《精神哲学》草稿和《精神现象学》中的“精神哲学”的影子,马克思关于劳动、货币、价值的逻辑跟黑格尔的《精神哲学》有很多相似性。尽管当时马克思不可能阅读到耶拿《精神哲学》草稿,但毫无疑问,他正在研读《精神现象学》。从这一发现出发,我想提出一个大胆的假设:马克思关于孤立人向社会关系的过渡逻辑来源于黑格尔,他在批判地吸收《精神现象学》中从个人到社会演进逻辑的基础上,将黑格尔的逻辑转化为自己的逻辑,从而在《穆勒评注》时期完成了向社会关系视角转变的任务。
为证明这一假设,从本章开始,我想先从《精神现象学》和耶拿《精神哲学》草稿入手,分析一下黑格尔的从个人到社会的转变逻辑,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说明马克思的从个人到社会的演进逻辑及其他们两人的异同,故论述分为以下三部分:
(1)《精神现象学》中从个人到社会的演进逻辑;
(2)耶拿《精神哲学》草稿中从个体到整体的演进逻辑;
(3)《穆勒评注》中的新视野。
本章属于“(1)《精神现象学》中从个人到社会的演进逻辑”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