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我想再就解开所谓的循环论证的理论意义作一些简要的说明。我们知道,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最大的理论目的就是要说明私人所有的本质,尤其是要针对国民经济学家有意或无意混淆“私人所有Ⅰ”和“私人所有Ⅱ”的做法,说明资本家手里的私人所有不是“私人所有Ⅰ”而是“私人所有Ⅱ”(资本),而这一“私人所有Ⅱ”,正如马克思本人所竭力展开的,它只能来源于“异化劳动Ⅱ”的积累,而绝不可能是资本家自己辛勤劳动即“异化劳动Ⅰ”的结果。这是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的真正超越。

从这点出发,我们也可以推测出,马克思不可能将未加分析和区别的私人所有既做原因又做结果,因为这种“私人所有”→“异化劳动”→“私人所有”的推论无疑等于说,资本是积累起来的自己的劳动,这显然是国民经济学家的逻辑;而马克思所要论证的是“私人所有Ⅰ”→“异化劳动Ⅱ”→“私人所有Ⅱ”,在这里作为出发点的私人所有与作为结论的私人所有是不同的,它所要揭示的是“资本是积累起来的他人劳动”。因而,即使从马克思的主观目的来看,他也是绝不可能让自己陷入循环论证的。

总之,马克思《第一手稿》的根本目的在于证明“资本是积累起来的他人劳动”这一伟大命题。但是,由于当时受费尔巴哈自我异化理论框架的限制,再加上经济学知识的不足,在他试图通过异化劳动概念来推出这一命题时,意外地遭遇了“aporia”。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前进的努力,相反则以极大的理论勇气直面异化劳动概念的理论困难,自己提出了解决“aporia”的方向,这就是《第一手稿》最后的那两个新任务:(1)要从私有者的社会关系角度去揭示私人所有的本质;(2)要从历史角度揭示异化劳动和私人所有的起源。其结果,就是从横向上将异化劳动理论推向了商品经济关系领域,进入到了交往异化理论的世界;在纵向上将对私人所有起源问题的研究推向了历史领域,进入到了一个类似“资本的原始积累”理论的世界。通过这两方面的努力,为最终在《大纲》中解开资本的“历史之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Marx,MEGA Ⅰ-2,S.18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9页。

[2] Marx,MEGA Ⅰ-2,S.19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0页。引文有改动。

[3] Marx,MEGA Ⅰ-2,S.23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5页。

[4] 马克思在《让·巴蒂斯特·萨伊〈论政治经济学〉一书摘要》中对萨伊关于财富的性质和流通的原理的论述写了如下评注:“私人所有是一个事实,国民经济学对此没有说明理由,但是,这个事实是国民经济学的基础”;“没有私人所有的财富是不存在的,国民经济学按其本质来说是发财致富的科学。因此,没有私人所有的政治经济学是不存在的。这样,整个国民经济学便建立在一个没有必然性的事实的基础上。”(Marx,MEGA Ⅳ-2,S.336)

[5] Marx,MEGA Ⅰ-2,S.23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6页。

[6] “begreifen”在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中被翻译成“弄清楚”。 但是,马克思是在黑格尔的意义上,即在“概念”(Begriff)中来把握事物的本质的意义上来使用该词的。因此,此处还是将它翻译成“以概念来把握”为好。

[7] Marx,MEGA Ⅰ-2,S.23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6页。

[8] Marx,MEGA Ⅰ-2,S.23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6—157页。

[9] Marx,MEGA Ⅰ-2,S.24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6页。引文有改动。

[10] Marx,MEGA Ⅰ-2,S.24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6页。

[11] 譬如,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就有这样的叙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在联系中加以考察,或作为再生产过程加以考察时,不仅生产商品,不仅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资本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Karl Marx,Das Kapital,Kritik der politischen ?konomie,Bd.1,In:MEW-23,Dietz Verlag,Berlin,1979,S.604.以下简称“Das Kapital I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66—667页)

[12] Marx,MEGA Ⅰ-2,S.32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1页。

[13] Marx,MEGA Ⅰ-2,S.24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6页。引文有改动。

[14] Marx,MEGA Ⅰ-2,S.24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7页。

[15] Marx,MEGA Ⅰ-2,S.245f。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7—168页。引文有改动。

[16] [苏]卢森贝:《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学说发展概论》,方钢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123页。引文有改动。

[17] [日]清水正德:《自我异化论的发展》,神户大学文学会《研究》1957年版。

[18] [日]大井正:《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未来社1968年版,i。

[19] [日]大井正:《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未来社1968年版,第274页。

[20] Marx,MEGA Ⅰ-2,S.24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4页。

[21] [日]大井正:《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未来社1968年版,第278页。

[22] [日]大井正:《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未来社1968年版,第279页。

[23] Marx,MEGA Ⅰ-2,S.24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4页。

[24] 参见[日]服部文男:《马克思主义的形成》,青木书店1984年版,第160页。

[25] 陈先达、靳辉明:《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陈先达文集》第2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4页。

[26] [日]广松涉:《恩格斯论》,盛田书店1968年版;《唯物史观的原像》,三一书房1971年版;《青年马克思论》,平凡社1971年版。

[27] [日]广松涉:《青年马克思论》,平凡社1971年版,第255页。

[28] [日]广松涉:《青年马克思论》,平凡社1971年版,第258页。

[29] [日]广松涉:《青年马克思论》,平凡社1971年版,第258—259页。另请参见广松涉的论文《马克思主义和自我异化论》,收录于[日]广松涉:《唯物史观的原像》,邓习议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0] [日]山之内靖:《早期马克思的市民社会像》,《现代思想》,1976年8月—1978年1月。后收录于《受苦者的目光:早期马克思的复兴》(青土社2004年版),本书对山之内靖此书的引用使用日文版。另参照该书的中文版:《受苦者的目光:早期马克思的复兴》,彭曦、汪丽影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1] Nikolai I.Lapin,Vergleichende Analyse der drei Qullen des Einkommens in den ?konomisch-philosophischen Manuskripten vor Marx,In:Deutsche Zeitschrift für Philosophie,Heft 2,17.Jahrgang 1969.

[32] [日]山之内靖:《受苦者的目光:早期马克思的复兴》,青土社2004年版,第324页。

[33] [日]山之内靖:《受苦者的目光:早期马克思的复兴》,青土社2004年版,第541页注③。

[34] [日]山之内靖:《受苦者的目光:早期马克思的复兴》,青土社2004年版,第365页。

[35] [日]山之内靖:《受苦者的目光:早期马克思的复兴》,青土社2004年版,第368页。

[36] [日]山之内靖:《受苦者的目光:早期马克思的复兴》,青土社2004年版,第373页。

[37] 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24章 所谓原始积累”“第7节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譬如,马克思有如此论述:“资本主义的私人所有,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人所有的第一个否定。”(Marx,Das Kapital I,S.79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74页。引文有改动)

[38] 当然在《第一手稿》中并非完全没有“私人所有Ⅰ”,其实就在[异化劳动和私人所有]一节之前的[地租]部分,出现过这一意义上的私人所有。譬如,“土地所有这个私人所有的根源必然完全卷入私人所有的运动而成为商品”(Marx,MEGA Ⅰ-2,S.23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1页。引文有改动)。当然,这里关于“私人所有Ⅰ”的使用很特殊,主要是在“土地所有”向工业的私人所有转化的意义上使用的。

[39] 陈先达、靳辉明:《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陈先达文集》第2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4页。

[40] 魏小萍:《探求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37页。

[41] 魏小萍:《探求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36页。另外,魏小萍早年在《追寻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一书中,也曾涉及异化劳动的产生问题。在那里,她提出“私有财产占有的分化”或者说“私有财产的社会分化”是异化产生的原因。而所谓的“私有财产的社会分化”是指“财产权在一部分人手上的集中和大部分人失去基本的生产手段”(魏小萍:《探求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4页),是“伴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而产生的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分离”(魏小萍:《探求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8页)。问题是这种“私有财产的社会分化”是怎么来的?按照马克思的说明,这难道不是异化劳动的结果吗?这样一来,魏小萍的这一设问和回答本身就有循环论证之嫌。

[42] Marx,MEGA Ⅰ-2,S.24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8页。引文有改动。

[43] Marx,MEGA Ⅰ-2,S.24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8页。

[44] Karl Marx,?konomische Manuskripte und Schriften 1858—1861,In:MEGA Ⅱ-2,Dietz Verlag,Berlin,1980,S.49。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初稿片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49页。引文有改动。

[45] Marx,MEGA Ⅰ-2,S.24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6页。引文有改动。

[46] Marx,MEGA Ⅰ-2,S.25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8页。恩格斯先于马克思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称斯密为“经济学的路德”,但是恩格斯没有直接对此作出解释,他似乎是在商业是人道的这一角度来使用这一提法的:“斯密证明,人道也是由商业的本质产生的,商业不应当是‘纠纷和敌视的最丰产的源泉’,而应当是‘各民族、各个人之间的团结和友谊的纽带’……”(恩格斯:《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1页)但是,马克思在此对这一提法作出了说明:“正像路德把信仰看成是宗教的外部世界的本质,因而起来反对天主教异教一样,正像他把宗教笃诚变成人的内在本质,从而扬弃了外在的宗教笃诚一样……由于私人所有体现在人本身中,人本身被认为是私人所有的本质,从而人本身被设定为私人所有的规定……”(Marx,MEGA Ⅰ-2,S.25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8—179页。引文有改动)这一说明显然与恩格斯的说法不同,强调的是私人所有的本质在于人的劳动这一点。山之内靖虽然注意到了两者之间的差异,但是他的解释与笔者的解释是不同的(参见[日]山之内靖:《受苦者的目光:早期马克思的复兴》,彭曦、汪丽影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17—318页)。

[47] [日]望月清司:《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韩立新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8页。

[48] Marx,MEGA Ⅳ-2,S.455。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4页。引文有改动。

[49] Marx,MEGA Ⅳ-2,S.455。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4页。引文有改动。

[50] Marx,MEGA Ⅳ-2,S.455。马克思:《穆勒评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5页。

[51] Karl Marx,?konomische Manuskripte 1857/58,In:MEGA Ⅱ-1.1,Dietz Verlag,Berlin,1976,S.160.以下简称“MEGA Ⅱ-1.1”。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2页。

[52] Marx,MEGA Ⅱ-1.1,S.377。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3页。

[53] Marx,MEGA Ⅰ-2,S.23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0页。

[54] Marx,MEGA Ⅰ-2,S.24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4页。

[55] Marx,MEGA Ⅰ-2,S.24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5页。

[56] Marx,MEGA Ⅰ-2,S.24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5页。序号由引用者所加。

[57] Marx,MEGA Ⅰ-2,S.24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8页。引文有改动。记号由引用者所加。

[58] [日]望月清司:《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韩立新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