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马克思是不是遇到了无法解决的“aporia”?这是《第一手稿》给后人留下的一个谜。事实上,在1932年《巴黎手稿》正式发表以后,随着异化劳动理论给世界的冲击,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也逐渐被提到日程上来。从严格意义上说,较早对这一问题予以正面解决的并非欧洲学者,而是日本学者。
譬如,关于这一问题,欧洲著名的《手稿》专家卢森贝这样说道:“私有制,这是原因,而异化的劳动,这是后果;前者在其发展中产生了后者。这一思想像一条红线一样地贯穿在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和马克思的一些早期手稿中(在对经济学家的摘录的评论中)。但是,在我们所考察的片断([异化劳动和私人所有]——引用者)中对异化劳动的深刻的和全面的分析表明,在这里也和在各处一样,由于辩证发展的结果,原因本身成了后果,而后果则成了原因,也就是说,私有制引起了异化劳动,而异化劳动又重新不断地再生产出私有制。”[16]这段话的前半段所作的解释,即马克思是在“从私人所有推出异化劳动”有悖于[异化劳动和私人所有]一节的基本事实;而后半段则只能说是他意识到了自己的解释与马克思的论述之间矛盾的结果。不过很遗憾,他没有对这一矛盾作出说明,而只是敷衍说由于辩证法“原因本身成了后果,而后果则成了原因”。好像一搬出辩证法问题就迎刃而解似的,而实际上什么也解释不了。但就是这样一种敷衍,后来竟成了苏联教科书体系的主流观点,并深深影响到了我国,我国的很多马哲史教科书也都用辩证法一词而将这一问题匆匆带过。
与卢森贝不同,早在1957年,日本学者清水正德就发表了《自我异化论的发展》[17]一文,正式提出了“《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aporia”问题。后来,大井正、梅本克己、广松涉、服部文男、望月清司、山之内靖等一批优秀的学者又将这一问题不断深化。这里因篇幅所限,我想选取其中比较重要的大井正、广松涉、山之内靖这三个人的观点来作一下分析,以确认问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