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大众文化的兴起及其意义
大众文化在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重要性,几近达到无论怎样评说都不为过的程度。仅以其影响所及的长短时段而言,就可述之为三。
第一,由于大众文化表征并以“隐形书写”的方式参与了以资本、欲望、消费、享乐、财富、竞争、成功为主要内涵的新意识形态的建构[1],同时对于实际构造一个全新的社会结构以及塑造一个时代的好的生活想象来说,都可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它对于20世纪90年代这一时段的建构而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至于有学人说道:“90年代谁都离不开大众文化。”[2]
第二,大众文化在百年文化发展的时段中也具有重要意义。有学人甚至认为:“如果有人问起20世纪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文化现象是什么,那就是大众文化的兴起。”[3]这的确有几分道理。因为大众文化的兴起使得文化自身发生了巨大的转型。如果说20世纪是一个革命的世纪,曾因两次世界大战而使得文化几近成了民族的寓言,大多时候被赋予革命、救亡、斗争等宏大叙事的功能,并且还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冷战”格局的逼仄,使得文化几乎成了直白的意识形态工具,那么大众文化的兴起改变了这一切,使得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关联不再那么直接,倒是与日常的生活日益发生了关联。这一点有学者予以了深刻的指认:“不管大众文化是恶魔还是福音,它都是20世纪‘冷战’结束后人类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它的存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它与这一阶段的人类最重大的变革——如经济全球化、意识形态变革、媒体革命、高科技与互联网、新经济浪潮与当代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的存在是构成当代社会体系与生活实践甚至制度构架的重要方面。”[4]
第三,即使置于千年的文化史框架中,大众文化也可谓占有重要的位置。有学人依据大众文化的特性指出,大众文化的兴起表征了群体文化向个体文化的转型。[5]这恐怕是有相当道理的,因为大众文化的确是一种参与可能性极大的文化形态,它在程序上吁求所有个体的参与和选择。这一点即使不可以在大众文化的生产中直接做到,也基本可以在大众文化的消费中做到。支撑这一点的缘由,恐怕是大众文化乃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有学者认为,大众文化表征了人们生存方式的改变。“从深层结构的角度看,90年代娱乐文化的勃兴所蕴含的是,当代人的生命存在方式正由延续了几千年的‘生存—实用’结构转换为当代的‘生存—娱乐’模式。”[6]也就是说,大众文化回到了文化自身,它自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因为唱卡拉OK、上网、看电影本身就是人们的日常生活。
回到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大众文化更是时代的文化英雄。有学人甚至仿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哲学化地将这个时代命名为“大众文化时代”[7]。不妨说,这是一个有学术阐释意义的话题。然而,我们在这里暂且不做深表,而只将关注点放置在因其所致的文学理论研究的转型变化这个具体的学术问题上。我们的目的是探寻如此重要的大众文化是如何影响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当代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的,它的影响又具有怎样的局限性,等等。
有学人曾指出:“90年代中国文化界的一个明显事实是从对文学的‘审美’本质的思辨性沉思转向具体的‘审美文化’或‘文化’研究,已成为愈来愈多的文学理论学者不约而同的选择。这使我无法不获得这样一种清晰的感受:中国文学理论已经和正在寻找一种面向文化的新转变。”[8]的确,20世纪90年代伊始,就有诸如审美文化研究、大众文化研究、文化研究以及与大众文化语境相关联的“理论的批评化”(批评理论)、文化诗学等与文学理论研究有关的转型方案、理论话题乃至专门领域。这已然可以让我们感受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在大众文化的语境下发生了怎样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