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文学泛化”与“日常生活审美化”(1 / 1)

对“文学泛化”的理解,主要落在两个命题上:一是日常生活审美化;二是文学性蔓延。[4]但合而言之,其意是说后现代语境下的日常生活具有审美性,审美并非“特定”文艺的专利,文学性也非由文学主导,日常生活中处处飘散着审美、艺术、文学的气息,这使我们能够观察到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趋于模糊,文学与生活的鸿沟在逐渐被填平。

这里我们仅围绕“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文学泛化”现象做考察。

“日常生活审美化”最早是由陶东风先生提出的。据说,他在2000年的扬州会议上就已经谈及此一话题。[5]但就发表的文献看,“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出现与2002年陶东风等人在《浙江社会科学》发表的一组文艺学学科反思的文章有关。这组文章包括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兼论文艺学的学科反思》、黄应全《多元化:克服文学理论危机的最佳抉择》、贾奋然《本质主义与历史主义的悖论》、王南《再谈文艺学的“呈现”性》等。在这组文章中,陶东风首次将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化研究关联起来,并首次将它放置在文艺学学科反思的框架内予以讨论。

2003年11月,首都师范大学文艺学学科联合《文艺研究》杂志,专门召开“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美学学科反思”讨论会。[6]这次讨论会,标志着“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一个学术话题而正式出台”[7]。

此后,“日常生活审美化对于传统文艺学研究的影响和冲击无疑成为这一时期最受关注的学术议题之一”[8]。众多会议和刊物热议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学科反思问题。不妨举其要者如下。

第一,刊物发文情况。

2003年第6期《文艺争鸣》,刊发了题为“新世纪文艺理论的生活论话题”的一组文章,包括王德胜《视像与快感——我们时代日常生活的美学现实》、陶东风《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新文化媒介人的兴起》、金元浦《别了,蛋糕上的酥皮——寻找当下审美性、文学性变革问题的答案》、朱国华《中国人也在诗意地栖居吗?——略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语境条件》、阎景娟《从日常生活的文艺化到文化研究》、黄应全《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中西不同的“美学泛化”》、魏家川《有关身体的日常语汇的审美生活分析》、陶东风等《日常生活审美化:一个讨论——兼及当前文艺学的变革与出路》共8篇文章。

2004年第1期《文艺研究》,发表了以“当代文艺学学科反思”为题的一组文章,包括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社会学的重建》、陈晓明《历史断裂与接轨之后:对当代文艺学的反思》、曹卫东《认同话语与文艺学学科反思》、高小康《从文化批判回到学术研究》等文。2004年第2期《暨南学报》,发表了题为“文艺学学科建设笔谈”的一组文章,包括童庆炳《再谈文化诗学》、刘中树《文艺学学科建设要守正纳新、守正创新》、钱中文《文艺学的合法性危机》、蒋述卓《跨学科交叉对文艺学开拓与创新的推进》、王元骧《文艺学不应回避艺术本体的研究》、曾繁仁《当代社会文化转向与文艺学学科建设》等文。2004年第4期《河北学刊》,发表了由童庆炳主持的题为“文学理论的‘越界’问题”的专题讨论文章,包括金元浦《当代文学艺术的边界的移动》、童庆炳《文艺学边界应当如何移动》、陈太胜《文学理论:不断扩展的边界及其界限》、陈雪虎《文学性:现代内涵及其当代限度》等文。2004年第5期《河北学刊》,发表了赵勇《谁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怎样做“文化研究”?——与陶东风教授商榷》、陶东风《研究大众消费文化与消费主义的三种范式及其西方资源——兼谈“日常生活审美化”并答赵勇博士》两篇商榷文章。2004年第5期《人文杂志》,发表了题为“文学理论的界限”的一组文章,包括童庆炳《“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的“越界”》、杜书瀛《艺术与生活并未合一》、李春青《我们还需不需要文学理论》、陆扬《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等文。[9]2004年第6期《文学评论》,发表了“关于‘文学理论边界’的讨论”的专题文章,包括童庆炳的《文艺学边界三题》、陶东风《移动的边界与文学理论的开放性》等文。2004年第3期《文艺争鸣》,发表了鲁枢元《评所谓“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审美日常生活化”的价值取向析疑》等文。2004年第5期《文艺争鸣》,发表了王德胜《为“新的美学原则”辩护——答鲁枢元先生》、陶东风《大众消费文化研究的三种范式及其西方资源——兼答鲁枢元先生》、朱志荣《论日常生活的审美现象与审美本质》等文。2004年第6期《文艺争鸣》,发表了鲁枢元《价值选择与审美理念——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再思考》、赵勇《再谈日常生活审美化》等文。2004年第6期《求是学刊》,发表了名为“文化研究语境中的文学理论”的一组笔谈,包括李春青《文化研究语境中的文学理论建设》、黄卓越《从文化研究到文学研究——若干问题的再澄清》等文。

2005年1月,《中华读书报》刊发了童庆炳《日常生活审美化和文艺学》、陶东风《也谈日常生活审美化》等文。2005年第2期《学术月刊》,发表了题为“作为话题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及其论争”的一组文章,包括朱立元《文学的边界就是文艺学的边界》、刘凯《“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一个表征》、谢勇《现代性理论预设与多元化的文艺学学科》等文。[10]

第二,会议情况。

2003年11月,首都师范大学文艺学学科与《文艺研究》杂志社召开“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美学学科反思”研讨会。2003年12月,在暨南大学召开的“第四届全国文艺学及相关学科建设研讨会”上,“文艺学学科的拓展与边界”是中心议题。[11]

2004年4月,首都师范大学文艺学重点学科与《文学评论》编辑部等召开以“身体写作与消费时代的文化症状”为题的学术研讨会,一定意义上起到了回应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效果。[12]之前,2004年1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理论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就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的关系问题展开讨论。[13]2004年5月16日,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和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文学理论边界问题”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是学者们首次面对面就“日常生活审美化”展开论争。[14]2004年6月,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召开“多元对话语境中的文学理论建构”国际学术讨论会,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边界问题依然是会议论争的热点。[15]2004年6月,在成都召开的“中国消费时代的文学与文化研究”研讨会上,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也被积极讨论。[16]2004年10月,在复旦大学举办的“全球化语境下的文艺学应对策略”研讨会上,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也是重要主题之一。[17]在2004年10月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文艺争鸣》杂志社协办的“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学理论及文学批评发展状况”研讨会上,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范式转换问题也是热点议题。[18]

2005年1月,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和《文学评论》编辑部举办“交叉与融通:文艺学学科建设2005高峰论坛”,就文艺学的边界问题展开了讨论。[19]2005年10月29日至11月1日,在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北京师范大学文艺研究中心、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南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的“2005:新时期文学理论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上,文艺学学科边界问题也是热议话题之一,其会议综述的标题亦有“文艺学的学科边界”这一语词。[20]

综观上述文献及会议[21],可以发现,从2003年到2005年,文艺学学科聚焦在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学科反思问题上,几乎使其成了学术共同体的“知识型”。正如有学人所评议的那样:“有关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的兴起正是文艺学、美学在当今时代为应对挑战、面向现实所做出的众多转向努力中的一个代表。”[22]围绕着“日常生活审美化”,文艺学学科主要反思讨论了两大问题:其一,文艺学研究的对象问题;其二,文艺学研究的范式的问题。但说到底,这其实是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