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全面小康_■ 科学发展(1 / 1)

■ 科学发展

按照党的十六大确定的部署,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改革发展的艰巨任务,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继续开拓前进。同时,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促进科学发展的决策。

2002年12月5日至6日,胡锦涛率领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到西柏坡学习考察,回顾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革命斗争的历史,重温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号召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毛泽东关于“两个务必”的告诫,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为实现党的十六大确定的目标开拓进取、团结奋斗。

正当全党全国人民意气风发地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奋斗的时候,2003年春,我国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面对这场严峻考验,全党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一手抓防治非典疫情,一手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夺取了抗击非典和促进发展的双胜利。

通过抗击非典斗争,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还不够协调等突出矛盾。2003年7月28日,胡锦涛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从今后的工作来说,“我们要更好地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更加自觉地坚持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在促进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不仅要增加促进经济增长的投入,而且要增加促进社会发展的投入,增加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投入。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发展规划中加以体现,在工作部署中加以落实”。此后,胡锦涛在江西、湖南视察时又反复强调“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新路子”。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加快的国际环境,适应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新形势,必须加快推进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强大动力。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决定》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党对20多年来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既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又符合当代中国国情。为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党中央、国务院相继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面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新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党中央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了宏观调控。其中主要是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针对粮食播种面积连续5年减少,粮食产量持续下降的局面,进一步加强农业,促进粮食生产。二是针对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增长过快,积极改善投资结构。经过采取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抑制了经济运行中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避免了经济发展大的起落,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200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又好又快”发展的方针,更加体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促进了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党中央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04年12月,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在着眼城乡统筹发展的基础上,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2004年以后,中央连续颁发有关“三农

”问题的“一号文件”,就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化农村改革等作出部署,提出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58年6月3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农业税的取消,终结了中国历史上存在两千多年的皇粮国税,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制定“十一五”规划,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部署。为此,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建议》提出,“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基本遏制,耕地减少过多状况得到有效控制;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建议》的鲜明特点,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充分体现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基础上,党中央继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2003年3月21日,温家宝在国务院全体会议上提出加大西部开发力度、实现区域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支持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和振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强调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随后,国务院制定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标志着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基本形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