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展战略
随着改革的深化,如何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越来越成为中央重视的课题。在1995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提出:解决地区发展差距,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今后改革和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这次全会还部署了开发中西部的一系列具体措施。1994年,全国扶贫开发会议提出了要在20世纪最后七年里基本解决剩余的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为使这个计划得以完成,江泽民多次深入贫困地区和边远地区。他说,中国还有几千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这些地区的人民,决不能把贫困问题留到下个世纪。这就为后来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准备了条件。
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不但要有正确的政策和合理的机制,同时也有一个依靠什么来发展的问题。确定科教兴国战略,走科教兴国之路,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从自己的国情出发所作出的正确选择。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世界进入20世纪80年代,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和效果愈加显著。科技进步在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诸因素中已占据首要位置。因此,发展科学技术已成为许多国家发展的战略重点。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法国及西欧的“尤里卡计划”,前苏联、东欧的“科技进步综合纲要”、日本的“振兴科技政策大纲”等都是将科学技术领先权列为竞争重点,企图从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入手,进而执世界经济政治之牛耳。这种现实表明,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促进和支撑力量,已成为提高一个国家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的重大因素。
正是由于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和面对国际社会在科技领域的激烈竞争,邓小平才一再倡导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经济必须重视科技和教育的思想。l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依然把科技和教育摆在重要位置,他强调:“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推动下,经邓小平的一再倡导和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不懈努力,科教兴国战略逐渐得以确立。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问题。按照中央的解释,所谓“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决定》作出20天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对科教兴国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5月26日,江泽民在大会上指出:“这次大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落实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认真贯彻
《决定》精神,在全国形成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热潮。”
1996年6月3日,中国科学院第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三次院士大会召开。李鹏在大会开幕式上就搞好科技工作提出了五点要求:(一)坚持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科学技术工作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二)坚持科技工作协调发展,做到基础科学研究、应用科学研究、科学技术的开发利用和推广,互相促进;(三)坚持不断地进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探索并建立起适合于中国实际情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技体制;(四)坚持各路科技力量联合作战,大力协同,综合集成,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五)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集中全国力量组织攻关,办几件大事。李鹏关于搞科技工作的这五个坚持的要求,使得如何搞好科技工作的问题在可操作性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科教兴国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提到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面前,这一方面是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深入人心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全球发展大趋势审时度势而作出的正确抉择。这一决策表明,科技和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已经引起了中央决策层的充分重视,并已有了将其付诸实施的决心和信心。
近年来的实践表明,科教兴国战略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已得到落实,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其集中表现就是高新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日益提高。
就高新技术的发展来看,“863”计划和“火炬”计划均已取得显著效果,并且在一些高科技领域的研究上,已取得了一大批有重大突破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有的已经或正在被开发成高技术产品。目前中国已有了自己的正负电子对撞机、重离子加速器和同步辐射实验室,而“银河”巨型计算机的研制成功,水下导弹、“长征二号”大力捆绑式火箭、“亚洲一号”通讯卫星等高科技成果研制成功与成功发射,也已表明中国在高能物理、计算机技术、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讯技术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国家现已相继批准建立了52个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技术成果商品化、高技术商品产业化、高技术产业国际化的体系正在逐步形成。所有这些,对于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必将起到重大作用,同时也为下个世纪的高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
再从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来看,“八五”期间全国取得的3万项重大科技成果已有2.5万项转化为生产力。这期间,绝大多数技术开发类院所的成果应用推广率,都从20%~30%提高到70%~80%。同时由于农业技术的普及,1996年农业增产中的科技贡献率已达39%。从1992年到1996年,成果转化和技术市场的发育已形成了互动的局面。这已说明,科教兴国战略已经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
立足科教兴国,注重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作用,但同时也要考虑发展的可持续问题。
可持续发
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1992年,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中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李鹏总理率团参加,并承诺要认真履行会议所通过的各项文件。这次大会后不久,中国政府即提出了促进中国环境与发展的“十大对策”。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在1992年7月召开的第二十三次会议上,即决定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国家科委等部门组织编制《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简称《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经多方努力,该《议程》于1993年4月完成第一稿,共40章,120万字,初步形成了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政策和行动框架。《议程》草案经多次修改后,于1994年3月由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
《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作为中国发展问题的指导性文件,它形成以后即开始贯彻落实,其实施过程具体表现为:
第一,在各级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中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1994年9月起,国家计委、国家科委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开展了将《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研究及培训项目,培训了近300名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省、市、自治区计划、科技部门的干部,完成了研究报告,为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和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做了理论上的准备。
与此同时,各地方、各部门在制定本地方、本部门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时,都将《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作为指导性文件,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各地区和各部门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得到反映。另外国务院各有关部委也在结合自身的工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许多部门也都制定了本行业实施《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的行动计划,如《中国林业二十一世纪议程行动计划》、《中国环境保护二十一世纪议程》、《中国海洋二十一世纪议程》等。
第二,广泛开展《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优先项目的国际合作。中国政府与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在环境与发展领域的国际合作日益加强,外国企业在中国也觅到了许多感兴趣的合作机会。一批有关环境和发展方面的合作项目正在实施,有的项目已经完成。这些项目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目前,在第一批《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中,有30项已启动,占总数的37%;有29项还在洽谈中,占35%。其中,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项目进展较快;江西省山江湖的区域开发项目不仅得到国际社会的极大支持,并且已促使当地人在观念上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黄河三角洲项目开展顺利,山东省为此成立了领导小组;中国可持续发展网络项目已正式启动,该项目的实施将有力推动中国的信息共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