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13年国际投融资及国际金融形势述评(1 / 1)

二、2013年国际投融资及国际金融形势述评

在对2013年以前我国的国际投融资和面临的国际金融形势进行简要介绍和历史趋势评价后,本报告接下来将对2013年当年的具体情况进行接续介绍和评论。

(一)2013年国际投融资情况述评

1.吸引FDI和对外直接投资

根据商务部网站截至12月25日的官方数据,2013年1—10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970.26亿美元,同比上升5.77%;11月实际使用外资84.8亿美元,同比增长2.35%。2013年1-9月对华直接投资来源地的前三位分别是中国香港、日本和新加坡。从以上数据笔者通过估算,推测2013年全年的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将增长5.5%~5.6%,最终绝对量数字可能略低于2011年的水平,但相比2012年开始恢复增长的势头。在2013年年中时,部分学者官员就认为,2013年中国的FDI流入量可能与上一年年的数字持平。但从联合国贸发会的数据趋势来看,中国的FDI流入量绝对值和占世界FDI流入总量的份额将很有可能进一步上升,其中FDI流入量的世界份额极有可能达到2.5%左右。因此,在绝对值不如以往数据理想的时候,我们需要看到占世界市场的份额是否也同步下降,才能得出中国对外商投资吸引力下降的结论,否则在世界经济疲弱、大环境不佳的背景下,份额的提升反而更加凸显中国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不降反升。

同样,来自商务部数据中心的资料显示,2013年1—11月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金额为802.4亿美元,同期对外承包工程项目1096.9亿美元,合同签订金额1430.7亿美元。通过目前可得数据,我们可以预见2013年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金额相对上一年将继续快速增长,同时预计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也将继续保持此前相对平稳的发展态势,因此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也将继续保持原有增长趋势。从而,尽管2013年中国的资本项目最终很可能将依旧维持顺差局面,但这一顺差金额相比上一年可能会继续下降。在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常年呈现“双顺差”的背景下,这一转变可以有效降低我国所面临的巨额外汇储备压力。

2.中国企业海外融资情况及全球融资占比

在经历了2011、2012两年中国企业海外资本市场融资走弱的背景下, 2013年中国企业奔赴海外上市的热情是否有所回升?答案是并不乐观。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相关报告显示,2013年上半年,全球共有143家企业上市,合计融资283.61亿美元。其中,中国企业共有13家在境外市场上市,占全球IPO总数的9.1%;上市融资总额共计43.94亿美元,占全球融资总额的15.5%,平均每家企业融资3.38亿美元。从这一数据来看,2013年上半年,中国企业赴海外上市的热情似乎有所回升,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全球融资份额。

而2013年第三季度的清科研究中心报告显示,在境外主要13个市场,全球共有102家企业上市,合计融资338.08亿美元。在102家上市企业当中,中国企业就占据10个席位,占全球IPO总数的9.8%;但2013年第三季度,中国企业上市融资额却为19.29亿美元,仅占全球融资总额的5.7%,这一比例比约占10%的全球IPO数量足足低了近一半。折算到每家海外上市企业,平均每家企业融资额仅为1.93亿美元。这说明中国企业赴海外上市的项目数尽管有所回升,体现了一定的热情,但是融资规模的下降还是表明了中国企业相对谨慎的态度。一方面,在国际大环境偏弱的背景下,这表明企业境外融资的意愿还是偏弱,另一方面也说明赴海外上市的企业规模本身可能也偏小。

2013年第四季度,最受瞩目的境外上市项目是中国光大银行在香港交易所终于得以成功上市,在证监会批准的不高于220亿股的额度下,最终发行58.4亿股、融资232.4亿元港币,但首日挂牌交易还是遭遇了破发。尽管成稿时2013年第四季度的统计数字还未公开,但总体来看,2013年全年,中国企业海外上市融资规模呈现先高后低态势,尤其是平均每家企业的融资额出现了明显的先扬后抑的走势。可以预见,2013年中国企业海外融资总额很可能将低于上一年,并很有可能成为2009年以来融资项目数和融资金额双双最低点。这表明中国企业到境外市场上市的热情的恢复还尚待时日。当然,这同时也要取决于此前境外机构对中资概念股做空的余波何时散去,以及国际经济金融大环境的恢复情况。

3.我国与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往来情况

以下是中国2013年与主要经济体、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往来状况。

首先来看中国与欧盟的双边投资关系。根据商务部公开数据,2013年1-9月份,欧洲主要四国(德国、荷兰、英国和法国)对华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为43.07亿美元,这个数字可以排到中国香港、日本和新加坡之后的第四位。尽管成稿时2013年第四季度的统计数字尚未公布,但欧洲对中国投资的最终数据的座次预计不会有太大的变动。与欧盟对中国的投资相对应的是,据商务部统计,2010—2012年,中国对欧盟的投资已经连续三年超过欧盟对华投资金额;截至2012年底,中国对欧盟累计投资已达315亿美元。2013年1—9月份中国对欧盟投资同比增长速度达到了108.1%,1—11月份同比增长速度达89.9%。预计2013年中国对欧盟的投资将继续不低于欧盟对华投资。但与此相对应的一个现实情况却是,中国企业在对欧盟国家进行投资时,往往遭遇其设置的种种技术壁垒,没有统一的外来投资审批程序,以及饱受其滥用反垄断调查手段之苦。因此,中国与欧盟如欲继续扩大双边投资协定,就需要签订相关的协定、破除相关壁垒。经过努力,中国与欧盟已于2013年11月正式启动了中欧双边投资协定谈判。尽管欧盟是世界三大经济体之一,中国目前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欧盟与中国的双边投资发展却与双方的体量是远远不能匹配的。因此,双边投资协定谈判的进展是否顺利,也将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国与欧盟的投资往来的发展。

再来看中国与美国的投资往来。一方面,商务部数据显示,2013年1—9月美国对华投资实际使用规模为28.76亿美元,位列第五,另据统计,美国对华累计投资已达700亿美元以上。另一方面,2013年1—9月,中国对美国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30.8亿美元,同比增长251.1%,1—11月份同比增速达232.2%,美国已经成为中国香港之后中国第二大投资目的地。但在美国所吸引的约2.6万亿美元FDI总量中,中国对美国的投资占比排名靠后,因此中国对美投资只能说尚处于起步阶段。美国和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相互之间的合作却远谈不上深入。美国对华技术出口一直存在限制,同时对中国的企业也始终设置各种壁垒,譬如此前华为在美国遭遇的以“国家安全”为由的制裁。中美之间同样需要对双边投资进行谈判和协定。中国与美国于2013年10月下旬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了《中美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第十轮谈判,是双方进入实质性谈判后的首轮谈判。但两国目前互信尚显不足,因此还有很多待啃的“硬骨头”需要克服。目前双边保护协定谈判尚无确定的时间表,但商务部透露下一轮谈判将力争在2014年1月举行。与此同时,中美在接下来的10到20年中,尽管表现出了建设“新型大国关系”的意图,但所谓竞争性合作关系中,竞争性动作还是更占据上风。由于美国在接下来的10到20年中,态度上可能遏制中国的层面要远胜过与中国合作发展的层面,因此对于两国双边投资协定的签订前景事实上只能持谨慎乐观态度。

再来看中国与东盟的双边投资关系。商务部公开数据显示,中国是东盟第四大外资来源地,而东盟则是中国的第三大外资来源地。截至2013年8月,

双方相互累计投资已达1100亿美元。而根据商务部11月发布的数据,2013年1—11月中国对东盟地区的投资已取得了35.3%的高增长速度。估计2013年全年,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增长速度将在30%以上,属于投资增长较快的地区。这里一方面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良好基础,另一方面也是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当然,中国与部分东盟国家在领海问题上的争端,目前已经部分影响到了贸易合作,接下来对双边投资势必也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但如果相关政治问题可以明确通过对话机制和平解决,相信中国对东盟地区的投资依旧将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接下来看中国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双边投资活动情况。商务部2013年前三个季度的数据显示,香港地区一如既往是我国第一大境外投资来源地,而台湾地区则是我国第四大境外投资来源地;但增速上,2013年1—10月大陆地区实际使用香港地区外资同比上升12.3%,而实际使用台湾地区外资同比却下降24.4%,使用澳门地区投资金额下降了9.1%。而中国内地对港台的投资数据则增减不同:2013年1—9月份数据显示,我国大陆对香港地区投资下滑了11.7%;台湾方面的统计则显示,到2013年10月底,台湾批准大陆企业对台投资项目455个,投资金额累计8.5亿美元,其中2013年1—10月批准大陆企业对台投资项目113件,同比减少2.6%,投资金额3.4亿美元,同比增长118.4%。2013年1—10月,内地在澳门承包工程合同数共计18份,金额6.3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5亿美元,月底在澳劳务人数82781人。截至2013年10月底,内地在澳累计完成营业额62.2亿美元。总体上来看,2013年中国内地吸引香港地区投资将上升超过10%,而台湾和澳门地区外资流入下降;内地对香港地区投资下滑,但对台湾地区尽管受到重重限制但仍将保持较快增速,对澳门地区的投资增长速度较为平稳。这里有一个背景是多年以来香港地区在中国接受外资流入中的“借道”作用,即部分其他国家地区资金、国际热钱和中国境内资金,都往往会借用香港作为最终流入中国境内的前站。而台湾地区由于近几年岛内经济情况受到全球经济金融危机负面影响,对外投资能力下降,而内地对台湾地区的投资才刚刚起步,因此会获得较快的增速,而未来还有待于进一步签订双边投资协定,以加深两岸合作关系。澳门地区则相对体量较小,一般不在前十位之列,但澳门地区与内地的合作一直处于不断深化之中。

最后来看中国重要却又矛盾的合作伙伴日本的情况。日本2013年1—11月份对华直接投资实际使用规模为69.59亿美元,位列第二,同比增长2.29%;对应的是中国对日本的投资,却于1—9月份同比下滑了45.5%、1—10月份同比下滑了37.3%。从成稿时2013年已公开数据来看,两国的双边投资活动由于“钓鱼岛”事件受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经贸合作速度有所放缓甚至部分数据出现了负增长。但从2013年全年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两国关系与中俄关系有所不同,即中俄是“政热经冷”,而中日则是“政冷经热”。尽管中日两国在领土纠纷和国际政治问题上目前关系越来越冷,而且有不断继续下坠到冰点的可能,但经济领域的合作似乎并没有受到同等的影响。尽管之前有媒体渲染了部分日资企业开始撤离中国,但事实上,大部分日资企业对华投资热情依旧不减,日本对华投资依旧维持了正增长。在2013年以前,中国国内爆发了几次大规模反日活动,甚至在部分城市引发了骚乱,但这一情形正在得到改观,中国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正趋于理性化,日资企业在华投资的安全感有望逐步提升。而从2013年秋季在广东举办的省一级的日本商团来访与合作洽谈,再到丰田中国常州新能源汽车研发基地的落成,都体现了中日经济继续深化合作、深化双边投资交流的可能。再加上2012年已经开始实施的人民币与日元的可直接兑换,以及中日韩三国自贸区谈判始终没有停止进行,都说明两国的经贸合作总体还是有向好的方面发展的可能。当然,鉴于目前日本国内政坛开始呈现的军国主义化倾向,还是不得不警惕中日双边投资活动会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

4.人民币汇率走势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人民币对主要货币汇率的月度数据,笔者绘制了2013年1-11月份人民币汇率走势情况,如图10-6所示。

图10-6 2013年1—11月份人民币对主要货币汇率走势

从图10-6中可以看出,2013年前11个月,人民币对主要货币走势基本平稳,总体波动幅度不大。但相比2012年,人民币汇率升值速度实际上有所加快。截至2013年12月26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相比年初已升值累计1797个基点,累计幅度已经超过2.8%;相较2012年全年升值幅度为1.03%,这一升值幅度还是相对加速了一倍以上。与此同时,根据估算,2013年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已经超过7.7%,名义有效汇率升值已超过6.1%。因此,2013年人民币的总体走势相较上一年涨幅有所扩大。但这一情形的背景在于,当年央行对人民币波动的每日涨跌幅度放宽了一倍,同时2013年国际热钱对人民币本身升值趋势预期有所加强,对中国国内利率水平和投机性资产的预期也同样加强,因此出现同比涨幅和波动幅度的扩大也是意料之中。但从总体走势上看,人民币还是保持了相对的平稳运行态势。

除去美元以外,人民币对日元的走势波动幅度最为明显,预计2013年人民币兑日元累计升值将达20%左右,其中第二季度的升值速度最快。这是由于日本央行采取了类似美国的量化宽松措施,导致日元实质上进入了主动贬值周期,因此2013年日元实际上对主要货币都呈现贬值趋势,而不仅仅是人民币升值单方面原因导致的。

一个相反的走势情况是,人民币在2013年的1月到12月上旬,累计对欧元贬值了1%左右,并且整体波动幅度不大。人民币主要对美元保持了强势地位,但对欧元实际上却是贬值的,这部分说明我国的货币政策一定程度上受到别国滥发货币影响,也不得不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货币超发。尤其是,当人民币汇率主要还须参考美元汇率时,在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背景下,也就不得不采取一定措施进行冲销,试图减缓美元泛滥的负面影响,而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人民币对欧元这样的超主权货币可能反而会呈现一定的贬值。

在人民币汇率走势相对强势的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也取得了显著效果。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2013年前三季度,每个季度的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规模均超过1万亿美元。截至2013年第三季度,中国跨境贸易结算中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所占比重约17%,人民币已经成长为全球第八大交易货币、全球第十二大结算货币。截至2013年10月,香港人民币存款规模突破7000亿元。当年中国人民银行还与英格兰银行、欧洲中央银行签署了总额达到7400亿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伦敦、新加坡与中国台湾的离岸人民币市场在2013年内发展势头也良好。

然而,人民币国际化的背后也可能隐藏着大量的跨境套利与套汇行为,尤其发生在内地与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之间。这是由于,当市场对人民币产生升值预期时,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主要发生在内地的进口端,而当市场对人民币改为贬值预期时,人民币跨境结算主要发生在内地的出口端;与此同时,香港人民币存款增量的大小,与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强弱呈现出强烈的正相关—这都是跨境套汇交易可能存在的典型特征。而关于跨境套利行为则体现在,人民币启动国际化进程以来,香港银行业对内地银行的债权显著上升,但同时香港银行对内地银行的债务变动却并不显著,这意味着可能存在特定的套利行为,即通过从香港拆入利率相对较低的人民币,再通过虚假贸易(大货车在深港之间空跑往返一趟等方式)输送回内地使用。如此一

来,以香港离岸人民币中心业务为标志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数据本身,就可能存在相当的水分—至少在2013年年中中国人民银行出台叫停相关业务的法规之前即很可能如此。此外,尽管人民币目前国际化的排名位次有所上升,但是美元、欧元等主要货币还是占据了绝对垄断的地位,排名在三名开外的货币实际上占比份额就只相当于排名前三甲的零头,因此位次上的一些提升,并不代表着人民币的实际国际地位就得到了同等的提高。因此,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迅速发展,我们需要从正反两面、谨慎乐观地看待。

(二)2013年国际金融形势述评

1.2013年国际金融背景

总体来看,在2013年中国经济基本面增速放缓和世界经济疲弱、复苏缓慢的背景下,吸引FDI流入的能力在逆境中依旧将延续上一年的增长势头,同时对外直接投资也将进一步增长,资本项目依然将呈现顺差;占世界FDI流入总量的份额也有望进一步提升。这表明我国依然对国际投资具备很强的吸引力。但与此同时,我国企业奔赴海外上市融资的情况可能相对不太乐观,境外融资项目和境外融资金额的数据都令人较为失望。这表明我国企业赴境外资本市场融资的热情依旧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恢复,同时境外做空中资概念股的负面影响也还未完全散去。未来中资企业赴海外上市要恢复2010年那样的热度,可能还有待时日。

人民币汇率升值速度相对上一年有所加快,但总体而言,对部分主要货币实现了双向波动且汇率走势相对稳定,在市场机制接入逐渐加深的过程中,并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过度波动。因此,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目前进展较为顺利。同时,人民币国际化的各项指标都显示,人民币地位正处于迅速上升的通道中。然而我们也需要审慎看待这现象。一方面,人民币尽管地位上升迅速,但即便上升到第四位,占世界汇率市场交易总量的份额也依旧会低于5%,未来想要真正成为主要交易货币之一还任重道远;另一方面,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的各种指标中,某些数据可能还存在水分或不能全面反映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因此需要谨慎乐观地看待看似喜人的数据。但在人民币以赶超者的姿态推进国际化的初期,份额和地位能够得到迅速的提升是一种正常的现象,符合一般增长曲线的规律。而我们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参考此前日元国际化失败的经验教训,避免重走一些弯路。

2.美、日、欧、英等主要货币贬值对我国的影响

2013年,美国、英国和日本先后采取的量化宽松措施,以及欧盟执行的低利率政策,实际上人民币所面对的世界主要交易货币都处于主动贬值通道之中。从外部环境来看,其他主要世界货币发行国都在发起货币泛滥的战争的情况下,对我国当前发展形势的确极为不利。一方面,当其他主要货币贬值时,我国只能选择被动升值或跟随贬值(也超发货币),这实际上让我国的货币政策陷入了两难。如果选择被动升值,会导致热钱迅速流入、出口竞争力遭到猛烈打击;如果选择超发货币跟随贬值,又不符合我国目前需要去杠杆、需要审慎的货币政策避免刺激房地产业泡沫的国内现实。因此,其他国家货币贬值,实际上是对我国货币政策的一种绑架行为。但另一方面,我们又同时面临着一个机遇。当其他主要货币贬值时,正是我国利用时机确立强势货币的机会,正如上次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那样。同时,如果要实现对国际通胀输入的阻断,就会倒逼我国的结售汇制度的改革—如果能够推进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开放自由兑换,避免外汇储备的过度累积,也就能够减缓人民币的基础货币超发的压力。

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世界经济的现状和趋势。美国经济目前开始缓慢复苏。以页岩气革命代表的新能源格局,以3D打印、新能源汽车等系列领域创新所引领的新产业革命,都正在改变美国的经济金融政策导向。这都导致美国在大宗商品中煤、原油等现货和期货市场的筹码增大;同时经历数年危机之后,美元国际地位依旧坚挺。一旦美国就业等数据继续回暖,美元从2014年开始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那么美元的走强则是指日可期的。而欧债危机目前却似乎还没有看到尽头。欧盟中不少国家目前仍然深陷债务危机的泥沼中难以脱身,问题的解决目前还看不到明确的时间表。因此,欧元的走势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仍将趋弱或不稳定。

亚洲地区目前却存在陷入危机的可能性。亚洲主要新兴经济体在2013年的经济数据表现都不再如以前那样抢眼。印度等国的国内通货膨胀问题日益突出,东南亚各国目前都同时面临经济问题和一定的国内政治问题,同时不少亚洲新兴经济体面临资金撤离的新一轮风险。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可以抓住机遇,一方面主动与亚洲各国结成战略同盟、共渡难关,另一方面尝试建立和平对话机制以解决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争议问题,避免地缘政治问题阻滞区域经济合作进程。

3.境外热钱对我国影响

2013年1—11月份,中国外汇占款的增长趋势虽经历一些起伏,但总体而言处于高位。这表明,在人民币升值的趋势之下,境外热钱涌入情绪也持续高涨。这对央行的国内货币政策执行提出了很大挑战。但由于我国目前资本项目并未完全开放,因此境外热钱流入的主要可能投资渠道即为QFII、房地产等,因而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国际热钱流入容易、流出相对难,无法做到真正的快进快出、迅速而自由流动。但从上海自贸区相关政策所释放的信号来看,未来资本项目将进一步开放,而境外热钱的进出势必也会更加顺畅。因此,境外热钱并不一定单向流入,也可能迅速撤出,体现在外汇占款和相关指标上的波动幅度和频率都将有所增强。这对我国未来的货币政策和人民币汇率管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4.人民币国际化形势

根据IMF的相关统计数据,人民币已经取代欧元成为第二大常用国际贸易融资货币。而人民币在贸易结算中的份额也在提升。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消息,在传统贸易融资工具—信用证和托收(Letters of Credit and Collections)的使用中,采用人民币作为计价及结算货币的市场占有率已由2012年1月的1.89%增至2013年10月的8.66%,市场占有率排行第二。在这项排行中,排行第一位的仍是美元,占81.08%。而欧元的市场占有率,则从2012年1月的7.87%降至2013年10月的6.64%,排行第三位。其中,最常使用人民币作为信用证和托收计价货币的前五个国家和地区,分别是中国、中国香港、新加坡、德国及澳大利亚。

根据以上数据,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正在成为主要的贸易融资货币之一,特别是在亚洲。这符合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首先实现周边化和区域化的阶段性战略目标的要求。与此同时,继中国香港成为首个人民币离岸市场后,伦敦、巴黎、新加坡、东京等金融中心目前都已加入到人民币离岸市场的角逐中来,发达经济体纷纷入场抢滩人民币离岸市场。这再次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人民币国际地位的上升。

与此同时,我国也在直接使用他国货币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2013年12月9日,绥芬河市已经正式被国务院批复为中国首个卢布使用试点市,又称“中国小币种使用特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允许异种外币在中国某个特定地域行使与主权货币(人民币)同等功能的货币。这样做的目的有利于规范卢布交易市场,打击黑市交易,使民间卢布交易市场转变为在监管机构监督下的正规交易市场,同时也开创了一个区域货币融合的先河。在我国云南、广西等省的边境贸易活跃地带,人民币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区域性溢出已经出现多年,而且所谓的“地摊银行”在交易中真实起到了便利贸易的作用。通过试点逐步推广边境地区不仅使用人民币一种主权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并承认其合法地位,有利于人民币通过区域内真实贸易需要,逐步在与周边区域其他货币的竞争与合作中真正走出国门,实现区域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