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当前中非关系的特点及面临的主要问题(1 / 1)

四、当前中非关系的特点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2013年是中非关系全面发展、整体突破的一年,不论是政治、经济,还是社会、文化,中非合作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中非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未来中非关系发展道路上,还有着许许多多的坎坷和曲折,这些困难有的能用智慧“绕过去”,有的只能通过“愚公精神”克服它、战胜它。中国政府既要有足够的外交“智慧”,更要靠踏踏实实的艰苦奋斗,有所作为、发挥优势,在未来的中非关系中寻求突破,找到实现“中国梦”“非洲梦”和“世界梦”的通衢大道。

(一)2013年中非关系发展的典型特点

第一,多层次、多领域交流日益频繁。2013年中非关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异彩纷呈、眼花缭乱,令人目不暇接。从中国最高领导人同十几位非洲领袖共叙友谊到非洲民众同中国商贩讨价还价,从中非安全战略合作到非洲人翻译中国电视剧,2013年中国同非洲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政党等领域的合作都取得了新进展、新突破,所有这些都预示世界政治舞台即将的变化,中非关系将要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第二,中非双方战略互信不断深化。2013年是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全面深化的一年。中国与非盟在安全领域合作的新发展、中国在国际气候变化大会上为非洲仗义执言、“中非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伙伴关系”的逐步确立等事件,都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中非关系更“铁”了。中非关系发展深化最关键原因就在于“中国和非洲长期以来患难与共、相互帮助所结下的真情与信任,这种情谊比金子还要宝贵。”中非友谊是在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史中结下的,是在寻求独立发展的建设史中发展的,更要在实现“中国梦”和“非洲梦”的文明复兴史中再现辉煌。

第三,经济合作的领域更加丰富。2013年的中非经济合作可以用“眼花缭乱”一词来形容,中国企业和民众“走进非洲”的规模不断扩大、领域也不断增多,从主体上有国际组织,有政府,有国企,有私企,还有个人,从内容上有援助、有投资、有贸易,从宇航卫星到生活用品,“Made in China”的产品遍布非洲大地。2013年中国经济启动了转型升级的战略工程,这不仅是中国发展的机遇,也给非洲带去了历史新机遇,如南非著名政治评论家莫列齐姆贝基所说,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可以从过去25年发生在中国的农业改革中学到重要经验。致力于摆脱贫困的非洲不仅给自己、给中国,也给世界带去了复苏的机遇和希望。

第四,民间交流的意义逐渐凸显。“国之交在于民相亲。”2013年是中非民间往来最频繁、最深入的一年。中非民间往来不仅是当前中非发展的动力,更是亚非两大文明对话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参与民间交流的有企业家、有学者、有艺术家,但更多的是普通大众之间的交流。非洲青年到中国学功夫、学刺绣,尼日利亚艺术家到南京表演民族歌舞,中国志愿者在毛里求斯举办美食节,南非约翰内斯堡竖起中国牌楼等等“小事”共同汇成了中非民间交往的“洪流”,它终将冲破一切阻碍,推动中非友谊大船驶向光明的大海。

(二)当前影响中非关系发展的突出问题

在中非关系快速推进的大趋势之下,我们必须要冷静地思考那些阻碍中非关系进一步发展的种种问题,这些问题既有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也有很多结构性问题,发展的问题必须要通过发展解决,而解决结构性问题,不仅需要耐心等待时机,更需要中国和非洲政治家的智慧。

1.部分涉非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不强

中国驻非企业的种种行为对中非关系的影响则更为直接、破坏力也更大。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时间不长,国际化经营的经验还有欠缺,在“走进”非洲的过程中,中国企业环保意识差、法律意识淡薄、不关心工人权益等等缺乏企业社会责任的“经验”也被带到了非洲,有学者称之为“中国在出口其所知道的资本主义”。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2013年)》显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仅为26.4分。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私企、个体户走向非洲,由于他们直接接触非洲民众,在文化价值差异催化下,往往就会因为实际利益而引发中国商贩与非洲基层民众间的冲突。中国总体上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加之中国已经进入了快速城市化的阶段,使得中国必然要从包括非洲在内的世界各地进口大量资源能源,这一问题必然会对中非关系造成一定冲击。

2.非洲民众对中国形象的不全面认知

经历了“第三波”的政治转型及随后近十年的民主巩固期,大

多数非洲国家已经建立起具有非洲特色的多党政治体系和相对独立的媒体机构,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强大市民社会也正在形成。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非洲社会不同群体对中国和中非关系产生了认知差异,非洲民众在总体保持对华友好态度的基础上,也出现了一些有损中国形象和中非关系发展的负面舆论,为中非关系发展制造了困难。

在一份由非洲民意调查组织在2008年进行了一次涉及20个国家,119万多非洲居民的民意测验中,有67%的受访者对“中国给您的国家带来多大帮助?”这一问题给出了积极评价,而给出负面评价的则有32.17%。另据一份由香港学者所做的实地调查表明,有37.5%的非洲人同意或基本同意“中国在非洲只是为了寻求自然资源这一说法”,有26.9%的非洲人并不认可中国的“不干涉政策”,有22.4%的非洲人认为“中国的小商业”损害了或不利于本地经济发展,10%的非洲人认为相比西方中国的非洲政策不利于非洲发展。“非洲社会正义网”是一个覆盖全非洲、以社会正义为追求目标的民间社会组织,在其出版的《非洲人的视角:中国在非洲》文集中,充斥着非洲NGO对中非合作关系的偏见以及要对中国施压的观点。例如,“津巴布韦贸易进步工会”表示:“中国钢铁公司在哈拉雷造成不可接受的污染,但政府对待他们却过分温柔”;莫桑比克的环境活动家安纳比拉·勒莫斯质问本国政府“在经历葡萄牙多年殖民后,在发展的名义和‘与中国经济伙伴关系’的新旗号下,我们现在是否再次被殖民?”正值习近平主席访问非洲之际,一位尼日利亚高级官员在英国《金融时报》上发文攻击中国,他表示:“中国购买非洲国家的原材料,而卖给非洲国家制成品,这是十足的殖民主义。中国不再是一个不发达国家,而是和西方采取同样剥削方式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导致非洲的去工业化和不发展的重要原因。”

3.非洲自身经济发展模式的非持续性

虽然近年来非洲取得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但我们也不应过高估计非洲发展的前景。据联合国非洲进步小组的研究结果显示:过去十余年,非洲经济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还主要靠资源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这种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农业将受制于土地约束和规模收益递减,而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则囿于有限的储量和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这种增长也是相对脆弱和非包容性的。

非洲未来发展依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快速增长的人口,人口会成为非洲国家发展的负担。非洲大陆是全球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目前非洲人口以年均2.3%的速度增长,为养活这些新增人口,国家不得不从本已十分短缺的资金中抽出一部分作为人口投资,这就减少了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使经济的长远发展受到影响。非洲国家领导人对人口快速增长的弊端已有深刻认识,正如莱索托前首相莫西西利所说:“对于这一点,我们已经认识到它的艰难程度。遗憾的是,一些基本的经济资源,如土地、就业机会和社会服务,都跟不上人口日益增长提出的要求。”同人口快速增长伴随而生的粮食短缺,这是非洲发展面临的又一难题。非洲开发银行最近发布的《非洲处于转型中心:2013—2022年战略报告》指出:在过去30年中,非洲仍是唯一一个人均食品生产指数下降的大陆。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2012年非洲人类发展报告:走向粮食安全的未来》报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8亿5600万人口中有四分之一处于营养不良状态,如果不能消除影响其几乎四分之一人口的饥饿问题,那么该地区就不能维持其现有的经济复苏。对于粮食短缺问题,该署署长海伦·克拉克表示:“粮食安全是人类发展的基础,没有稳定的粮食供给将使几代人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境地。”对这一问题,西方提出了绿色革命的解决方案,但对“绿色革命”,有学者就提出了不同意见,“跨国公司通过绿色革命,先是控制非洲的种子、土地和食物,然后就是非洲人的生活。绿色革命并不为非洲人的利益打算,它只是国际农业巨头打入非洲国家的特洛伊木马。”

对非洲来说,其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制约还是目前仍在持续的全球经济危机。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虽然非洲国家在石油、工矿业和基础设施等投资领域的推动下,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欧美主要经济体也陷入了经济危机的困顿之中,这不仅影响了非洲各国的出口贸易,也对非洲的旅游业和银行业造成相当大的冲击。在全球经济危机的今天,对于严重依赖国际市场的非洲国家来说,其未来的发展也难免不受影响。对此,肯尼亚总理奥廷加曾形象地比喻说:

“当美国打喷嚏时,欧洲就感冒,亚洲得肺炎,而非洲的肺结核开始恶化。”自欧债危机爆发以来,非洲政府债务规模急剧扩大,非洲国家政府财政赤字占GDP比重由2010年的3.5%上升到2011年的3.6%。在2013年年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也提出警告:全球持续的不确定性也会给非洲带来威胁。全球GDP持续放慢2个百分点将使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年经济增长率下降约1.25个百分点。

虽然区域经济一体化为非洲经济增长带来了重要驱动力,但我们也应看到,非洲一体化中存在的一些深层问题。例如,非洲地区组织存在着严重的重叠化问题。非洲现有14个主要地区组织,几乎每个次地区都有两个或更多的组织,在东部非洲和南部非洲共享6个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这些组织之间关系如何、彼此如何进行政策协调将是摆在非洲各国政治家面前的一道难题。

4.西方大国加快“重返”非洲的步伐

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危机和中国大国崛起的双重结构压力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越来越关注非洲事务,纷纷开始“重返”非洲,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领域加大对非洲的投入力度,力图强化自身在非洲的存在。

走在“重返”非洲最前列的就是美国。很“巧合”的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会晤非洲四国领导人同一天,习近平主席同非洲国家领导人举行早餐会;年中,奥巴马访问塞内加尔、南非和坦桑尼亚等非洲三国家,两个是中国领导人刚刚访问过的;12月5日,奥巴马政府宣布每年将资助500名非洲青年领袖赴美接受咨询和培训的“合作伙伴计划”, 而2013年中国也提出了加强智力援非的新举措。美国“重返”非洲的动机是复杂的,希拉里·克林顿在2012年访非时曾说:“美国不愿意看到新殖民主义者削弱非洲的良政,不愿意看到新殖民主义者只同非洲的精英打交道,不愿意看到新殖民主义者为了获取合同与投资机会而大肆贿赂非洲官员—总之,我们不想在非洲看到这种新的殖民主义”。

视非洲为自家后院的法国在2013年也加大了对非洲的投入,特别是在安全领域。法国总统奥朗德强调,“安全就是发展,或者说发展即是安全,两者密不可分”, “非洲和平与安全首脑峰会”通过的《巴黎宣言》中特别强调:非洲必须“逐渐承担起维护自身安全的使命”,法国也承诺将在军官培训、后勤保障、情报共享等方面支持非洲联盟组建非洲快速反应部队。据法国著名的《青年非洲》杂志网站统计:自1960年非洲获得独立以来,法国对非洲安全事务干预次数超过了40起。尤其自2011年以来,法国已先后介入了利比亚、科特迪瓦、马里、中非等四个非洲国家的安全事务。

为了争取进入“联合国安理会”,日本也加大对非洲的投入力度,在2013年6月1日举行的第五届“非洲发展东京国际会议”上,安倍承诺未来五年对非发展援助总额达到320亿美元,还表示要加强日本在打击索马里海盗以及南苏丹维和项目等非洲安全事务方面的投入。

虽然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在非洲的发展势头不如中国,但是西方国家在非洲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影响则远非中国所能企及,特别是在军事和文化方面的实力差距则更大。我们不能小觑美国政府利用媒体和NGO抹黑中国非洲政策的强大实力和高超技巧。大家都还记得,2007年斯皮尔伯格宣布辞去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艺术顾问之事,这是NGO和媒体合谋打“奥运牌”,以维护人权、反对种族屠杀为幌子,以攻击中国在苏丹达尔富尔问题上的相关政策。美国NGO大多具有政府背景,其主要资金源于情报机构,某种程度上它们就是中央情报局的“马甲”,基于历史和现实原因,中国NGO参与国际交往中的经验远远落后于西方,活动也没有西方NGO做得大、做得实,更不像西方NGO那样善于宣传公关、制造影响。中国虽是世界第二传媒大国,但其国际影响力只有美国的14%。碍于实力有限,非洲国家更加依赖西方媒体,南非前总统塔博·姆贝基就曾说:“很长时间以来,我们都靠别人来讲述我们自己的故事。即使是在非洲记者报道的新闻中,构建其内容的也往往是那些总部设在亚特兰大、纽约或者是伦敦的外国新闻机构。”正是借助强大的媒体机器,西方国家发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宣传攻势”以迷惑非洲民众的视听。例如,以严肃著称的英国《经济学家》就曾煞有介事地写道:“大约600年前,明朝的航海家到达这个大陆的东海岸,带回了一头长颈鹿以满足皇帝的好奇;今天,中国的船只在同样的航线定期航行,带回了石油、铁矿石和其他商品,以满足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发展的贪婪胃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