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七 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全面拓展与提升_三、日益丰富的中非人文交流(1 / 1)

三、日益丰富的中非人文交流

中非人民交往是中非友好事业的社会基础,是推进中非友谊发展的不竭动力,“发展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根在人民、源在交流。”2013年的中非人文交流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好戏连台,文化外交寻找到了新的中非文化产业这一的“增长点”,中非媒体在数字电视的合作以及彭丽媛的“夫人外交”都是中非文化交流的“闪光点”。中国智力援非和中非学者交流则为中非关系科学、健康发展进行了智力准备。

(一)在务实中不断创新的中非文化外交

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就是一部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历史,不同文明之间因交往而互相学习和理解,文化的互相交融开创出了属于全人类的成就和辉煌。中非文化外交是中非关系的文化支撑,是推动中非各项合作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文化部部长蔡武曾指出:“开发和利用文化外交资源,为我国外交提供强有力支撑,已成为新时期中国对外文化工作的重要任务。”

“负责任、重承诺、守信用”是我国对非文化外交的工作原则。“文化聚焦”是中非之间有规模、有深度、有影响、可持续的交流合作品牌项目,自2006年北京峰会以来,至今已经举办了6届系列文化活动。首届“中非文化产业圆桌会议”是2013年“中国文化聚焦”活动的重要项目,这是“中非文化部长论坛”的后续行动,是中非双方文化交流合作的创新举措,非洲26国的文化官员、非盟文化官员以及中方官员、企业家和学者共120余人出席了会议。文化产业既是中非人民友谊的新推力,也是中非经贸合作的新领域,它“对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独特的战略意义”。在开展“文化聚焦”项目之外,文化部还积极推进“中非文化合作伙伴计划”,在2013年推动国内8个省区市与非洲16个国家建立文化机构间的长期对口合作关系;同时还将陆续举办50余场歌舞演出、36场各类展览,20余起人力资源培训,11个中国电影周(节)、12场中国文化讲座,以及图书沙龙、音乐会和艺术家客座创作、文化考察调研等共计200多项活动。11月18日举行的“中非博物馆馆长论坛”是文化部2013年着重推出的“对非文化交流新举措”,来自非洲14国的博物馆馆长和中国13位博物馆馆长济济一堂,进行对**流。目前,中非文化机构已确立的30对合作关系中,很大一部分是博物馆间的合作。

(二)方兴未艾的中非媒体合作

中非媒体合作是近年来中非关系发展的“新亮点”,现代媒体是塑造个体价值观最有效的手段。中非媒体合作为中非人民间更客观、准确地彼此认识创造了最便捷的渠道,非盟前主席让平强调道:“媒体是

引导民意的武器,非洲应努力促进与中国的媒体合作,让非洲的声音传递到更远的地方,传递给更多的人。中非媒体合作是一座沟通的桥梁。”中非媒体合作也是反击西方媒体,消除西方对亚非国家文化侵略的战略举措。诚如南非国际问题专家吴玉山所说:近年来中国不断提升其在非洲传媒领域的地位—利用文化和信息来增强其影响力,并与其眼中有失偏颇的国际媒体相抗衡。

早在1957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就开始了对阿拉伯国家的广播,1961年和1963年又分别开始用斯瓦西里语和豪萨语向东非和西非广播。近年来中非媒体合作的最大亮点就是2012年1月11日,中央电视台内罗毕分台的正式开播,这是央视第一家海外分台。企业是中非媒体合作的主力军。在“2013年全球视频媒体论坛·非洲电视媒体研讨会”上,央视下属的央视国际视频通讯有限公司就与非洲15个国家的广电媒体签订新闻产品授权使用协议。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统筹策划下,经过18位塞内加尔配音演员和中方员工的共同努力,《媳妇的美好时代》《杜拉拉升职记》《医者仁心》《北京爱情故事》和《金太郎的幸福生活》等5部国内热剧,以及《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8部电影,完成了法语配音工作,并将于近期投放到法语非洲国家。作为民营企业的四达时代集团走在了中非媒体合作的前列,在2011和2012年,四达时代就连续举办了两届非洲数字电视发展高峰论坛,自2007年进入卢旺达以来,已在17个国家成立了公司,9个国家开展了运营业务,电视信号覆盖人口超过1.3亿,用户规模过300万。2013年5月该企业成功收购了南非拓普电视公司,进军南非市场。正是在中国企业积极走进非洲的过程中,非洲观众圆了“数字电视梦”,这正如一位坦桑尼亚官员所称赞的,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很顺利,数字化是一项大工程,需要大量投资,所以就找到了中国朋友。……过去坦桑尼亚人能收看的频道非常少,现在能看到超过51个本国和外国频道了。

(三)日益深入广泛的中非公共外交

公共外交是近年来中非关系中的热门话题。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13—2015)》中明确提出,“中非民间交往是中非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深中非友好的重要纽带和渠道”,并发出了“中非民间友好行动”倡议。中非人民之间的交往是中非关系的微观基础,国家关系是民众关系“积分”而成,因此,通过公共外交促进中非人民互相了解,是实现中非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从实践上看,相比政府和国企,中国民间的公共外交能够“稀释”官方外交活动的政治倾向和政治价值,更容易得到非洲民众的接受与认可。

在2013年的中非公共外交

中,最亮眼的一件就是习近平主席夫人、世界卫生组织防治艾滋病和结核病亲善大使彭丽媛的“夫人外交”,她通过典雅大方的服饰传递了中国女性之美,更是通过向坦桑尼亚“妇女与发展基金会”捐赠缝纫机和书包、参观南非的德班音乐学校和祖鲁文化村、看望刚果贝达尼遗弃儿童收养中心的艾滋病患儿等广泛的社会活动,传递了中国人民的友善形象。7月23—26日,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主办了“理解与合作”对话活动,包括尼日利亚前总统奥巴桑乔多位外国政要以及20个国家的智库、非政府组织领导人,以“对话促理解,合作求共赢”为主题展开对话。这次对话活动规模大、层次高,为来自近20个国家的参会代表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与会代表通过对北京、南昌、景德镇三地的考察,不仅加深了对中国的认识,也为彼此了解创造了条件。相比和平环境下的民间交流,战争环境下的人道救助,后者更能展现中国人民的友谊。为帮助中非民众尤其是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渡过生活难关,11月20日,孙海潮大使通过“中非民间友好行动”向中非复兴基金会提供物资援助。基金会主席尚塔尔·乔托迪亚强调中方是第一个向中非复兴基金会提供帮助的国际伙伴,称赞这一善举是两国人民友好情谊的又一见证。

(四)为中非关系贡献智慧的中非学术交流合作

在中非关系中,中国特别重视对非洲本土人才的培养工作,提出“这是非洲国家的优先领域”的重要观点。中国政府在《北京行动计划(2013—2015)》中,提出了“非洲人才计划”“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和“非洲民生科技行动”等多项中非智力合作举措,通过多种方式帮助非洲培养管理和技术人才,培训内容涵盖经济、公共行政管理、农牧渔业、医疗卫生、科技、环保等20多个领域。

2013年5月6日,第四届中非卫生合作国际研讨会在博茨瓦纳首都哈博罗内闭幕,来自非洲48个国家、8个国际组织和中国的约40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围绕艾滋病、疟疾、血吸虫病、生殖健康和可预防疾病防控等非洲卫生领域的关键问题展开了讨论。博茨瓦纳卫生部长表示:“艾滋病、疟疾、肺结核等疾病长期以来困扰着非洲人民,而来自中国的医药企业能够在这些领域给我们提供巨大的帮助,找到战胜这些挑战的方法。”卫生合作是为了治愈身体疾病,智库交流就是为了根除头脑中的禁锢。10月21日,“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正式启动,此举旨在推动中非学者联合攻关,共同打破西方的话语垄断,探索中非关系研究中的“中国声音”和“非洲声音”,自信地发出“中非合声”, 为中非关系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