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七 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全面拓展与提升_二、持续增长的中非经济合作(1 / 1)

二、持续增长的中非经济合作

中非经济合作是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最坚实的物质基础,“非洲的发展是中国的机遇,中国的发展也是非洲的机遇”。2013年全年中非贸易额有望超过2000亿美元,相比世界经济还在“雾霾”中摸索前行,中非经贸合作可谓“风景这边独好”。中国在大力推动中非贸易的同时,还积极落实中国已有承诺,通过双边或多边援助机制为非洲“造血”,帮助非洲人民“脱贫”,进一步夯实中非友谊的经济基础。

(一)中国企业在非洲迎来持续发展的机遇

自2009年起,中国已连续四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非洲是中国重要的进口来源地、第二大海外工程承包市场和第四大投资目的地。2012年,中非贸易额达1985亿美元,近10年平均增幅超过30%。据中国海关最新统计,2013年1—10月,我国与非洲进出口总额1728.3亿美元,同比增长5.5%。随着中非经贸关系的快速成长,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希望到非洲来投资建厂,寻求发展机会。截至2012年底,中国已在非洲51个国家和地区设立2000多家企业,投资达到192亿美元。中国企业走进非洲,不仅赢得了自身发展的空间,更能造福非洲当地人民,它们“是推动中非关系发展最活跃的因素”。

在非洲的中国企业,论投资数量当属国有企业,但从企业数量来说,民营企业的数量远多于国有企业。中国的民营企业家有着极大的创业**,他们相比国企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有人将民企的成长与发展形象地描述为“见点雨露就发芽,给点阳光就灿烂”。通过研究中非贸易,有学者就指出:民营企业家们愿意投资于利润率低和产业链薄弱的地区,因为他们对非洲的经济发展潜力有信心,并希望从长远看,能成为该地区产业的领导者。由中联部牵头,相关省市和部委合作承办的“中国—西亚北非中小企业论坛”已经进行了四届,这一论坛以政党交流为平台,实现中非中小企业更好地开展经贸合作,这种政治与经济的互动,既有利于中非交流执政理念和发展思路,也有利于中国与西亚北非国家的交流互鉴,凝聚发展共识。

为什么中国企业要到非洲谋求发展?最关键的因素,还是高额的利润,有学者称非洲为中国对外投资“最后的黄金地”。从中非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来看,非洲现在极为类似于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中国自身成功的经验可以“移植”非洲,中国大量的资金可以投资到非洲,中国大量的产能、成熟的技术可以转移到非洲,中国的经验、资金、设备和技术正是非洲所急需的。从非洲获取资源的渠道来看,现在欧美国家深陷经济危机,自身乏力,原来长期被欧美企业所垄断的资源、电信、金融、旅游等产业,这些企业由于资金困难,纷纷撤资,这正好是中国加大对非战略性投资的好机会。

中国企业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它们确是为非洲带去了机会。IMF非洲区负责人萨耶赫积极评价中国在非洲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她说:“中国通过投资向非洲提供了许多资源,对非洲经济增长真正有利,许多非洲国家可以并且应该充分把握这一机会。”因著有《援助的死亡》(Dead Aid)而成名的赞比亚裔学者丹比萨·莫约对中国的投资给予了积极评价,她说:在我们实现经济发展、真正意义地消除贫困的问题上,中国确实帮了大忙。我们需要扩大就业机会,引进投资,发展贸易,吸引国外直接投资,不仅需要来自国内的投资,同时也吸引

国外投资。相比这种宏观影响,就业是每个普通人更关心的问题。据中非民间商会对198家会员的统计,这些企业拥有4万员工,其中国内派出人员6400人,非洲当地员工34000人。国企的带动效果更大,仅中建集团在阿尔及利亚一国就有120个项目,为该国提供了上万个就业岗位。但是,我们也要注意,中国企业不仅给非洲带去了经验和资金,也带去了毛病和陋习,环保意识淡薄是中国企业的通病。在2006年和2007年,赞比亚就关停了中石化、中国锰业两家国企在当地分支企业。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走出去既是为生存,也是谋发展的唯一选择,如何在走进非洲的过程中,既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实现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中国企业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二)中国援助帮助非洲养成造血功能

经济援助是发展中非关系的重要途径,“对外援助项目不论金额大小都是体现我经济外交政策和传递我‘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理念的重要途径。”自新中国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援助至今,中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帮助非洲国家实现自我发展,不是简单的授人以鱼,更是授人以渔,帮助非洲国家建立自己的基础设施和工业体系,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本土工人和技术人员。未来1—2年中,中国将在完成“北京行动计划(2013—2015)”的前提下,同非洲磋商未来5年的援助规划,同时,2013年7月,我国启动了第一个针对非洲减贫的专项资金,用于搭建国际公益服务平台。

2013年是中国向非洲派遣医疗队50周年,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向非洲派遣了1.8万人次的医疗队,使2.5亿人次的患者解除了病痛,推动了非洲卫生事业发展,为中非友谊作出了贡献。中非卫生合作被誉为“南南合作的典范”,医疗队员们被称为白衣天使、友好使者和“穿着白大褂的外交官”。目前,中国在42个非洲国家派有医疗队,共有1171名医疗队员分布在113个医疗点上。2013年8月16日,“中非部长级卫生合作发展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开幕式讲话中强调:“加强新形势下中非卫生合作是中非友好关系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中非人民健康的根本利益所系和共同福祉所在。”在未来三年中,中国将向非洲派遣1500名医疗队员,致力于提高非洲国家的医疗水平和开展惠及民众的卫生项目,帮助非洲国家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与会各国代表签署了《中非部长级卫生合作发展会议北京宣言》,其中中方作出了11项承诺,其中能直接帮助非洲人民的中非医药企业合作,即:“支持中非企业间的合作,鼓励医疗技术转让,以降低药品、疫苗、器械等医疗产品的价格,增加其可负担性。”

如果说医疗援助是帮助个人造血的话,中国在非洲建学校、盖医院、修公路、打水井、改电网、建电站、造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则是帮助整个国家建立造血功能。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会拉动非洲经济的增长,更会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最强劲的动力,有学者指出:公路、机场、铁路等基础设施除了有助于发展贸易和商业外,还将大大改善一个国家的运输情况,便于人力资源更高效地在国内流动。更重要的是,国家层面的高速公路和铁路系统将有助于加强不同族裔间的文化交流,进而增强国家内部认同和减少种族间、民族间冲突。非洲是目前世界上交通基础设施最落后的地区之一,由于缺乏电力设施和道路,导致非洲国家每年损失约两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速。尼日

利亚副总统桑博说:落后的基础设施让非洲国家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努力付诸东流。如果这一短板得到弥补,非洲国家将能够保证今后的发展潜力。中国一直是非洲基础设施建设的最主要力量,据南非标准银行的统计报告称非洲基础设施建设2/3的资金来自中国。中国已累计为非洲援建了800多个成套项目,建成铁路2000多公里、公路3000多公里。对于中资对非洲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帮助,南非资深经济师马丁·戴维斯评论得颇为准确,他说:非洲经济景观的变化正是得益于中国对非洲基础设施的大量投资。中国在非洲几乎所有国家都有基础设施项目,这种投资是互惠的,给非洲国家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南非德班的中非领导人早餐会上,习近平郑重承诺:中国将继续扩大同非洲的投融资合作,落实好3年内向非洲提供200亿美元贷款额度的承诺,落实好“非洲跨国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伙伴关系”。11月28日,由中国路桥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肯尼亚东非铁路正式开工,这条铁路将降低60%的运输成本,肯总统肯雅塔高度评价这条铁路的价值说:“不仅将彻底改变肯尼亚,整个东非也将受益匪浅。”

(三)中国在多边框架下帮助非洲脱贫

多边框架下的中非经贸合作,是近年来中非关系发展的一大亮点,相比双边合作,多边合作的覆盖面更大,合作各方所担负的机会成本更低,也不易引起外界对多边行动的强烈反制。2013年中国积极与非盟、联合国、IMF等国际组织就非洲的援助和投资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有意义的合作。

中国—非盟战略对话始自2008年。2013年2月15日,中国—非盟第五次战略对话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同非盟委员会主席祖马会谈时特别强调:“无论形势如何变化,中国都将重视发展对非关系,做非洲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始终把非盟视为可以信赖的战略伙伴。”祖马也表示:非盟愿同中方加强合作,推动中非关系迈上新台阶。同时,她也希望中国在非洲实现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当地时间11月25日,刘延东访问非盟总部,专门向非方介绍了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情况,非方也表示愿意借鉴中国成功的发展经验,实现非洲的和平、发展与团结。

中国在联合国框架内积极推进中非开展减贫合作。中国作为最早提前实现“贫困人口减半”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愿意利用自己积累的经验,帮助非洲国家减贫。2013年7月9—12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共同举办第四届中非减贫与发展会议,官员、学者和企业代表共聚一堂讨论减贫有关的战略、政策和技术问题以及加强中非交流合作的途径。在10月25日举行的第68届联大全体会议上,中国驻联大副代表王民特别强调,国际社会应继续帮助非洲加速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同时在制定“2015年后发展议程”这一新计划时应优先关注非洲面临的特殊挑战和发展需求,尊重非洲国家自主权,促进非洲稳定与繁荣。中国也重视与联合国所属专门机构之一的世界银行在非洲发展问题上的合作,在3月18日召开的“中国企业在非洲—合作、创新、共赢”论坛上,世界银行非洲局局长塔塔表示:世界银行愿进一步加强同中国和非洲的三方合作,为非洲减贫和发展提供更多支持。5月27日,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与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召开研讨会,就合作共同投资非洲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进行协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