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三 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稳中求进,面向未来_二、中国与东盟关系的新发展(1 / 1)

二、中国与东盟关系的新发展

中国与东盟关系的新发展涉及诸多方面,尤其表现在政治与安全领域、经济合作领域和社会文化领域。

(一)政治、安全领域

中国与东盟自20世纪90年代初建立对话与合作关系以来,双方关系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2年间,从“对话磋商伙伴”“全面对话伙伴”“睦邻互信伙伴”到“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与东盟对双方关系称谓和定位的转换,实则标志着中国—东盟关系的日益加深。这不仅体现为密集的高层互访、政治协商及在重大国际事务中的相互信任、理解和配合。在属于“高级政治”范畴的安全领域,中国—东盟安全合作也从无到有,一度稳步拓展和层层推进,成为双边关系深化发展的重要表征。20年多年来,中国—东盟安全合作所取得的成效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合作领域全面拓展。在传统安全领域,中国与东盟之间,以及中国与东盟成员国间,建立并保持了防务—安全合作关系。双边功能性合作,特别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全面拓展。2002年11月,中国—东盟签署《中国—东盟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联合宣言》,双方合作已经涉及反恐、反毒、打击人口拐卖、灾害救济、金融安全和环境保护等广泛领域。

第二,初步形成不同类别、多层次的法律和制度性框架,为双边安全合作提供制度性保障。目前,双边安全互动与合作在第一轨道(东盟地区论坛ARF)、第二轨道(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CSCAP)和一轨半(香格里拉对话SLD)日益密切。在东盟地区论坛(ARF)、东盟10+1(ASEAN+1)和东盟10+3(ASEAN+3)框架内双边合作的成效明显。例如,在ARF框架内,中国倡议发起东盟地区论坛安全政策会议,自2004年首次在北京举办,拟每年举行一次,会议参与者为ARF成员国防务部门高官,议题涉及亚太安全的广泛领域,对于增进中国—东盟防务部门之间的互信和合作交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10+1框架内,中国持续举办年度的“香山对话”和“中国—东盟高级防务学者对话”,成为双边安全关系中重要的“信任建立措施”。此外,中国与东盟成员国间的军事交流也日益常态化。

第三,地区合作规范已经内化为国家的战略行为。突出表现为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东南亚无核区条约》,并与东盟共同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面对东亚地区复杂和不确定的战略环境,东盟与中国认识到坚持“集体责任、开放性与包容性”原则,对于拓展和深化双边安全合作中的重要意义。

在与东南亚国家交往进程中,中国始终是新安全观的倡导者和积极的实践者。中国倡导的“新安全观”的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互信,即超越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摈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互不猜疑,互不敌视;互利,即尊重对方的权益;平等,即相互尊重和平等相待,不干涉别国内政,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协作是指以和平方式谈判解决争端。并就共同关心的安全问题深入合作,消除隐患,防止战争冲突发生。正是由于中国对新安全观的阐释和不懈实践,东南亚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所谓中国将在东南亚谋求霸权和重建朝贡体系的疑虑。在中国新安全观和东盟综合安全观的共同指引下,中国与东盟安全合作关系在冷战后得到了全面拓展,成效明显。

2013年10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文莱举行的第八届东亚峰会上指出,“亚太地区经济合作架构众多,建立一个符合地区实际、满足各方需要的区域安全架构势在必行”。这是中国政府首脑

在亚太地区首次倡议建立一种安全架构。这个泛亚太地区安全架构有别于历史上大国在亚太打造的安全体系,具有开放性、不针对第三方的特点,其基础正是中国倡导的新安全观。此外,中国还提出愿同东盟国家商谈缔结《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中国—东盟国家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署,将意味着升级发展双方关系的美好意愿将被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和固定。

(二)中国与东盟经济关系

自2002年《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以来,中国—东盟双边经贸合作得到飞速发展。

第一,双边贸易额大幅提升。据中方统计,2002年,中国—东盟贸易总额为547.67亿美元,东盟为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中国为东盟第三大贸易伙伴。2003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为782亿美元;2004年提前1年实现1000亿美元贸易额目标;2007年提前3年实现2000亿美元贸易额目标;而到了2012年,双边贸易额已达4001亿美元,年均增长22%,是2002年的7.3倍。2013年1—6月,双边贸易额为2105.6亿美元,同比增长12.2%,高于全国外贸增速3.6个百分点。目前,中国是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仅次于欧盟和美国),同时保持为中国第四大出口市场(仅次于美国、欧盟、中国香港)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仅次于欧盟)。此外,双方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市场开放水平和交流合作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第二,双向投资合作卓有成效。截至2002年底,中国与东盟双向投资额累计为301亿美元。10年来,中国与东盟双向投资信增额超过700亿美元,累计达1007亿美元,其中东盟国家来华投资771亿美元,中国企业对东盟投资236亿美元。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对东盟国家直接投资累计近300亿美元,约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5.1%。东盟已经超过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等国家,成为继中国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之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第4大经济体。

中国对东盟国家的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电力生产、商务服务、批发零售、制造、采矿、金融等领域。截至目前,中国共在东盟设立直接投资企业近2500家,雇用当地雇员近12万人。与此同时,东盟对中国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02年,东盟对华实际投资32.6亿美元;2012年,这一数字为71亿美元,增长一倍多。2013年上半年,东盟对华投资达41亿美元,累计超过800亿美元,占中国吸引外资总额的6.6%。目前,中国已成为东盟第四大外资来源地,东盟为中国第三大外资来源地。

第三,经济合作成果显著。东盟国家是中国重要的海外承包工程市场和劳务合作市场。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制造业、加工业等诸多领域正在商谈或建设一批大型合作项目,中方金融机构也为此提供了多种融资便利。2009年和2011年,中方先后宣布向东盟国家提供150亿美元和100亿美元信贷。其中优惠性质贷款超过100亿美元。目前,上述信贷落实进展顺利,为东盟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四,双向旅游规模快速扩大。2012年,中国赴东盟游客732万人次,较10年前增长了2.6倍,仅次于欧盟为东盟第二大游客来源地;东盟游客来华已达589万人次,为我主要的游客来源地之一。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为中国—东盟经济合作的全面推进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合作框架。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进程中,双方实则创

造了符合双方实际的中国—东盟自贸区方式(CAFTA Way)。包括实施“早期收获计划”(开放农产品市场,进行农业合作);根据东盟国家内部多样性的特点,实行分步谈判、先易后难、分步落实的方式,采取渐进式深化的办法,通过定期对执行情况评估分步提出进一步开放的方案,把经济合作与开放置于同等重要地位。这对于中国—东盟经济关系的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此外,在10+3等区域合作框架内,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也在顺利开展。“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的建立,无疑为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提供了一个新平台。RCEP是东盟国家近年来首次提出,并以东盟为主导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是成员国间相互开放市场、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RCEP的主要成员国计划包括与东盟已经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即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RCEP的目标是消除内部贸易壁垒、创造和完善自由的投资环境、扩大服务贸易,还将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竞争政策等多领域,自由化程度将高于目前东盟与这6个国家已经达成的自贸协议。RCEP拥有占世界总人口约一半的人口,生产总值占全球年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从根本上讲,RCEP是东盟在全球化和区域化并行发展时期,为了确立东盟在区域合作中的主导地位,有效应对TPP等新区域合作机制,加强东盟凝聚力而提出的战略性倡议。RCEP的组建符合中国实施的“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符合中国主张的在地区合作中东盟发挥主导作用的一贯立场。RCEP组建具有可行性,已有5个“10+1”自贸区协定的基础,在准入方面没有像TPP那样设置了过高的标准。因此,对于RCEP机制的建立和运转,中国持有积极的态度。在RCEP框架下的合作有望使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社会文化领域

1991年中国与东盟对话关系的建立,为双方在包括文化在内的各领域关系开启新篇章。20多年来,从官方到民间,中国与东盟之间在演艺、文化产业、节庆会展、语言教育培训、旅游、体育等方面合作频繁,文化交流领域不断扩大。2005年中国和东盟共同签署“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 2006年开始举办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相继签署《南宁宣言》《中国—东盟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国—东盟文化产业互动计划》等文件。为中国—东盟开展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云南、广西等与东盟邻近省区也充分发挥主动性,与东盟国家开展了颇具特色的社会文化交流。建设中国—东盟文化产品物流园区、中国—东盟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中国—东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等已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广西成立的中国—东盟青少年培训基地、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培训中心,成为东盟学生留学中国的重要选择地和东盟国家开展对外体育文化交流首选地区。前任东盟秘书长王景荣称,一系列精彩的文化“大戏”让中国与东盟各国彼此间领略到对方灿烂的民族艺术精华。2010年和2013年,中国广西还主办两届中越各3000名青年的大联欢。该活动的目的是增进中越两国人民友谊,让两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更加了解中越两国睦邻友好与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实践表明,超越了地域界限的社会文化交流,在为中国和东盟人民带来多样文化韵味和乐趣的同时,也为亚洲经济增添了新的增长点。更为重要的是,社会文化交流正在成为联结中国和东盟各国人民的纽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