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道德?什么是不道德?如果说损人利己对资产者来说是一种道德的话,那有什么行为是不道德的呢?我们可以说杀人越货对强盗来说是道德的,入室偷窃对小偷来说是道德的,吸毒、嫖娼,总之一切最坏的行为都可以被当事者认为是道德的。这样一来还有什么道德不道德的问题呢?
道德是关系到人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的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之所以被纳入道德的范围来考虑,是因为对自然的破坏实际上是对所有人的利益的损害。这是生态伦理学能成立的根据。不涉及人与人的关系和利益就没有道德问题。正因为道德是调整人与人的关系的规范,所以道德按其本性来说具有理想性、自我约束性和利人的特性。道德包含理想,如果道德极端务实,不包含任何超越现实的因素那就不是道德而是规则;道德是自我约束的力量,它规范自己的行为而不是放纵自我;道德这种社会现象的出现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人际关系的调整,道德包含某些牺牲因素,是利人的。我们不主张片面的利他主义,但道德中包含利他成分是不能否定的。绝对的利己主义不可能是道德的。说道德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是自我的目的愿望和要求的实现,这实际上是以他人为仇敌,以自我为中心,把对我有利的都说成是道德的,就必然导致混淆道德与非道德的界限,导致道德虚无主义与非道德主义。
这是不是说,道德是超阶级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规范呢?当然不是。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有阶级性。但阶级性不是说这个阶级的成员每个人都各自拥有自己独特的道德。道德的本性不是个体的而是集体的,个体是执行已有的道德,而不是独创自己的道德。阶级的道德是这个阶级成员的共同道德,是维护本阶级共同利益所必需的。盗亦有道。强盗的道德就是入室在前,退却在后,分赃要均,有难独担。这是维护全体同伙的利益,如果自首、独吞、怯懦,会被同伙认为是不道德的。资产阶级在革命时期提倡勇气,提倡自我牺牲,提倡献身精神。马克思说过:“不管资产阶级社会怎样缺少英雄气概,它的诞生却是需要英雄行为,需要自我牺牲、恐怖、内战和民族间战斗的。”[1]在取得政权以后,当政者为了维护自己处于统治地位的社会,并不鼓吹只顾个人而是主张服从国家,服从整个阶级长远的整体的利益。利己主义是非道德的,它以我为中心,同他人即同所有的其他的我相对立,这对任何社会的稳定和巩固都不利,所以任何一个处于统治地位的阶级都不提倡利己主义,以它作为规范自己阶级成员的道德。这并不是说私有制社会不存在个人主义。事实上个人主义存在很长时间,资本主义社会更是比较普遍。问题是个人主义是人们的处世态度,是人生观,但并没有成为一种受人赞同的普遍的道德规范。相反,它历来是被鄙视、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这样,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一种矛盾,即道德与行为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的表现就是伪善。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5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