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术鸣(1 / 1)

漫步遐思 陈先达 317 字 1个月前

韩愈《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音乐是鸣,“乐也者,郁于中泄于外者,择其善鸣者而使之鸣”。诗人以诗鸣,歌者以歌鸣,而哲学家们则是“以道术鸣”。为什么要“鸣”?哲学是对国家盛衰兴亡、对人的处境的穷达或个人的不平的反映,即“鸣国家之兴盛”或者“自鸣其不幸”。

认为哲学也是一种“鸣”,确是卓见。哲学离经济基础最远,似乎很抽象,仿佛与世无争,毫无烟火气。其实,哲学作为时代的产物,不可能脱离它的时代的现实。它以哲学的形式反映特定的人们的愿望、要求和看法。例如老子的《道德经》,虽然扑朔迷离,实际上怨气还是不少的。他对圣人、对道德、对法律的批评,他对统治者的批评,实际上是对社会现实的批评。“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等等,是一种抗议的怒气。《庄子》中对权贵,对高位,对礼仪,对世俗之见,一概持鄙视态度,是失势者对现实不平的抗议,至少是一种自我平衡。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则完全是代表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抨击和反抗。马克思曾把他自己的哲学比作革命的高卢雄鸡,则是以雄鸡的高鸣来迎接胜利的黎明。

哲学是“鸣”,但要分清楚为什么和为谁而“鸣”。我们不要悲观主义哲学,不要垂死的哀鸣。无产阶级的哲学是豪迈地引吭高歌的哲学。当今西方有些哲学学派从个人的角度抗议资本主义,过多地着眼于个人的焦虑和苦闷,虽然也反映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的不满,也是“鸣”,可这种“鸣”是一种消极呻吟,是“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