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特点:文史哲的合一(1 / 1)

漫步遐思 陈先达 351 字 1个月前

对哲学的兴趣,往往是随着学习的深入,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而不断深化。哲学不是白糖,进口甜,而是橄榄,时间越长味道越浓,回味无穷。

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哲学代表一个民族的素质。哲学的水平代表这个民族发展的水平。对于一个人而言,哲学代表一个人的素质和水平。我们都知道看东西是用眼睛,看不见的是瞎子;听东西是用耳朵,听不见的是聋子。可我们想过没有,即使有眼睛如果不尊重事实,主观主义,算不算瞎子?同理,听不进不同意见算不算聋子?这叫思想上的瞎子和聋子,比真瞎真聋还要糟糕。因为思想不固执,可以弥补生理上的缺陷;而思想上有片面性,即使五官没有毛病,照样看不到听不见。医治思想上片面性的唯一的方法是哲学。哲学可以使人耳聪目明,所以它是聪明学。

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文史哲不分家。司马迁的《史记》是史家千古绝唱,不朽之作。可《史记》的不朽,不仅在于它的文学和史学价值,而且在于它的哲学成就。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史记》中的不少名篇佳作都表现了作者对社会历史的哲学观点。同样,屈原的《天问》、柳宗元的《天对》、刘禹锡的《天论》都不仅仅是文学,而且是哲学著作。苏轼的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还有“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深沉忧郁充满人生哲理。毛泽东的名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肯定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与突出人民群众的作用非常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文学,是历史,又是哲学,高度体现了文史哲统一的优秀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