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儒道两家是互补的。我们可以说,儒家是治国的,道家是治身的。当然,这种说法是相对的。
儒家的基本精神是入世的。儒家的修齐治平,以修身为本,通过正心诚意培养自己的理想人格。儒家理想的人格是具有阳刚之气的大丈夫品格。“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忧患无穷,操劳不已,仕途难测,何以保身?在这里,道家提供了一套方法。
道家也有治国的方法。如《道德经》中讲的治大国如烹小鲜,讲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等等。但道家学说最本质的还是养生,是如何对待生死、富贵、荣辱,在纷乱的世界中求得安宁。为此,它倡导物我两忘,安时处顺,万物齐一,顺其自然,这样就能全生养亲尽天年。所以道家学说历来被视为安身立命之学。
佛学也是出世之学。但它超然物外,企求来世,以死为解脱。这不符合中国人的心态。少数知识分子信佛,并不是真正相信来世,而是迷恋它的哲理。至于大多数老百姓信佛,不是求死而是求生求福,而且大多临时抱佛脚,与佛学本义大异旨趣。
对于中国知识分子(士大夫)来说,得意时信儒,踌躇满志,治国平天下;失意时则隐退,浪迹江湖,讲求方术,以求心理平衡。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同时又是它的缺点所在。中国的知识分子尤其是文科知识分子,要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就应该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这样才不致迷恋骸骨,取其糟粕弃其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