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个为什么(1 / 1)

漫步遐思 陈先达 689 字 1个月前

为什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为什么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是谁要求适应?生产力既无嘴又无手,它如何要求适应?不适应又如何?这些问题似乎很无聊,可细想起来却确实又是问题。

社会领域是人的领域,社会中的一切都必须通过人。谁要求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当然是人,与生产力发展利益相关的人,或者说从生产力发展直接获利的人。马克思说的生产力起来反对生产关系,就是代表生产力的阶级或集团起来反对旧的所有制的代表者。所以,离开了人们在生产方式中的不同地位,离开了物质利益,就难以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机制。

与生产力的发展利益直接相关者,往往是新生产力的代表者。为了发展新的生产力,他们必然要求改变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原有的财产关系和分配形式,以维护自己的利益。所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必然表现为人与人的矛盾。在阶级社会中必然表现为阶级矛盾。生产力的要求,通过某个阶级或集团的经济和政治要求表现出来,并通过它们的斗争来实现。这不是黑格尔的理性的狡黠,而是客观规律的作用。尽管人们并不了解这个规律(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但他们的切身利益促使他们必须这样做。

为什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为什么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这当然还是通过人,表现为人的要求。促使人们这样做的内在原因仍然是物质利益。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表明在经济上处于统治地位的阶级或集团,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的经济利益,必须建立符合自己经济和政治利益的政权和法律制度。处于统治地位的阶级或集团,主要是按照自己的利益而不是按照别的什么抽象原则,例如公平、正义、人道等来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当然,这并不排斥国家具有社会管理以及从事公共建设、保障社会福利方面的职能。但上层建筑特别是国家法律的主要职能并不是公共事务,而是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统治者的利益。

至于意识形态部分的上层建筑,它之所以适应经济基础,这是因为处于统治地位的阶级或集团,必然从其所处的地位出发,从有利于自己利益的角度来进行精神生产。它们按照生产关系的性质进行物质生产,同时也按照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内容来进行精神生产。这就决定了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部分与它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必然是一致的。

当然,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部分是很复杂的。我们可以用自然科学般的精确的眼光来衡量经济基础,如劳动生产率的水平、生产工具的状况、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和素质、所有制的形式,等等。可意识形态则很难测量,而且它也很难从经济基础中直接引申出来。经济基础大体相同的国家,例如,同样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国家,意识形态方面可各有特点。而且一个国家的文学繁荣时期不一定是经济繁荣时期,相反贫困、战争、饥饿、苦难时期往往有可能孕育出传世的文学著作。而经济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也很复杂。很难说,经济发展道德水平就一定提高,可贫困、落后、愚昧肯定会滋长不道德现象。

所以,同样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远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复杂。但尽管如此,上层建筑之所以适应经济基础,是因为在经济中处于统治地位的阶级或集团,必须创立与自己经济地位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相应的思想理论,这一点是肯定无疑的。至于人们如何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创立相应的上层建筑,这是需要专门研究的问题。任何简单化的做法都得不出正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