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与利益都离不开主体,都是一定主体的需要与利益。同样也离不开客体,即实际的对象性存在构成需要与利益的内容。
需要及其满足,是任何生物有机体同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没有没有需要的有机体。植物需要阳光、水、土壤。动物需要**、食物、洞穴。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当然有与所有动物同样的生存繁殖的需要。
可人的需要不同于动物。人的社会本性不仅使人的需要人化,使人的动物本能具有人的本性和满足方式,而且社会日益产生新的需要。“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1]。需要的多样化和发展,表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的简单化和满足的缺乏,意味着社会的停滞。
需要的内容和满足,就是利益。为利益而争斗,本质上是为满足需要而争斗。动物的需要是有限的。凡是建立在单纯生理基础上的需要都是有限的。人也是如此。人如果单从生理需要出发,社会就会永远停留在同一水平上,因为生理需要是有限的。中国古话说,日食三餐,夜眠八尺。房屋再多睡觉也只需一床之地。可实际上人的需求是无止境的。因为人的需要是社会性的,是建立在生产发展基础上的,生产越发展需要就越多样化。生产不仅满足需要也生产需要,所以人的需要是广泛的多样的不断增长的。尽管人都有需要,但不是人人都能满足需要。需要的内容及其满足的方式,取决于个人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恩格斯说过:“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2]
对利益和需要的追求在意识中表现为行为的动机。人们行为的动机在历史上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凡是推动人们起来行动的都是以动机的形式出现的。物质利益问题是人们考察历史时不能忘记的。马克思恩格斯说过:“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还说:“利益是如此强大有力,以至顺利地征服了马拉的笔、恐怖党的断头台、拿破仑的剑,以及教会的十字架和波旁王朝的纯血统。”[3]当然,这里的利益不是个人的一己之利,而是关系到整个阶级民族国家的利益。利益涉及的人越多,它的动力作用越大。在历史上那些推动整个民族起来行动的力量,就是关系到民族生死存亡的东西。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9卷,13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8卷,30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卷,10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