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动物(1 / 1)

漫步遐思 陈先达 487 字 1个月前

人是动物,可人是超越一切动物的动物,是社会动物。

动物生活在自然界,而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之中。不仅如此,人不但有一个物理世界,还有一个符号世界,因为人是文化的产物。动物有信号但没有符号。信号是物理世界的一部分,而符号是文化世界,是意义世界。

动物可以认定,但不会思考,而人在思考中认定。

动物的“劳动方式”是永恒不变的。蜜蜂永远酿蜜。蜘蛛永远织网。它们的劳动方式就是它们的生命方式,是它们的存在。人不同。人的劳动方式是变化的。从原始的狩猎捕鱼到农耕、到现代工业是生产方式的变化,也是人自身的发展和变化。人不是通过生理变化来表明自身的进步,而是以社会的进步来标志人类的进步。

动物不是主体,没有内心世界。人有主观世界,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丰富的精神世界。它的客观状态是客观化了的精神世界,是诸多的文化形态。它的主观状态就是人们的内心的意识和心理活动。人在实际活动中总是伴随着心理活动的。人的心理活动支配影响人的行为,但不能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类型。在考察人的实际活动,如阶级斗争、政治斗争、战争以及重大的历史行动时,考察领袖人物尤其是群众的心理,对于把握具体历史事件的成败得失是有意义的,它可以再现历史进程的丰满画面。但是动机意图只是走向历史深处的入门。恩格斯说:“探讨那些作为自觉的动机明显地或不明显地,直接地或以意识形态的形式,甚至以被神圣化的形式反映在行动着的群众及其领袖即所谓伟大人物的头脑中的动因,——这是能够引导我们去探索那些在整个历史中以及个别时期和个别国家的历史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的唯一途径。”[1]

人是依靠行动而不是依靠认识来改变对象的。尽管唯心主义者们强调认识建构对象,其实它建构的并不是对象,而是关于对象的观念。这种观念丝毫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对象的任何一个属性。“单纯的认识,即使它比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认识更进一步和更深刻,也不足以使社会力量服从于社会统治。为此首先需要有社会的行动。”[2]思辨哲学家们倡言认识建构对象之类的热昏胡话,都是把自在之物和为我之物割裂开来,完全停留在纯思维领域的结果。只要迈进实践领域就可以看到,光凭认识而不行动连一根稻草都挪不动。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4卷,249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0卷,342~3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