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的理论误区(1 / 1)

漫步遐思 陈先达 642 字 1个月前

人最熟知的是人,但最不了解的也是人。人,这个哲学中的斯芬克司之谜,耗尽了多少智者的心血。德国哲学家舍勒说,在一定意义上说,全部哲学的中心就是使我们回到人是什么。至今哲学仍然在为人是什么不断地争吵。唯物史观当然没有解决有关人的一切问题,但它为我们如何研究人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和方法。

多少年来,在人的问题上的一个巨大理论误区,是在个体与类的对立中寻找人的本性。哲学家们企图在个体人的身上发现人的全部秘密,这当然是做不到的,因为人作为单独的个体并不具有人的本性,而只具有人的生理特性。从个体的角度来考察人,人始终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个体,这一点连德国哲学家赫德尔都知道,他说过,假如我把人身上的一切都归结为个人,并否认人们之间的联系和个人与整体相互联系的链条的话,那么人的本性和人的历史对我们都是难以了解的,因为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光靠自己都不能成为人。这是正确的。人只有生活在社会中即生活在人群中才成其为人。马克思在柏林大学准备博士论文时已经注意到这一点,他在关于伊壁鸠鲁的笔记中,以唯心主义的方式表达过这个观点,说一个人只有当同他发生关系的另一个人不是不同于他的存在,而他本身,即使不是精神,也是一个个别的人时,这个人才不再是自然存在物。

当然,每一个人都是真实存在的个体,但不是纯生物学意义的个体,而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即我们所说的个人。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获得他的人的资格,离开了社会就不再是人,而是两脚动物。人总以为自己天生就是人,在任何条件下都是人,只要是人生的就是人。其实,人的自然出生,还只是人成为人的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马克思说过,出生只是赋予人以个人的存在,首先只是赋予他以生命,使他成为自然的个人。人由自然的个体变为社会的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的过程,即与人交往的过程。

人是用两脚行走的,这是人类祖先花了若干万年才获得的成果。可如果现代人一旦离群,在自然环境中长大,他永远不会直立行走。在哑人世界中长大的人不会说话。人的自然器官,离开人化的过程,即离开与人的交往,是会退化的。

爱是天性,人们总是这样说,其实,爱是一种模仿,是一种教育。一个人从小受到父母的爱,也学会了如何去爱自己的子女。爱是人作为人的社会特性,而非天生的本能。孩子对父母的感情来自抚养,来自接触,而非来自血缘关系。一个被抱养的孩子长大后对亲生父母并无天然的感情,当他长大知道真相后,会对自己的父母产生特殊的感情,这种感情与其说来自父子天性,不如说来自几千年因血缘关系而形成的伦理观念。这种观念如此深入人心,仿佛是天性,只要知道他是父母就应该以父母之道来对待。

马克思和恩格斯走出了几千年抽象人性论的理论误区,不是把人的本性看成是人作为类的本性,而是作为社会人的特性,即在社会中形成并由社会关系决定的属人的东西。人与动物共有的那种自然本性,如生存、繁殖的需要,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集团、不同的人群中具有不同的满足方式。如果人的自然本性以纯粹的形式表现,那就是退回到了野蛮人。所以人离原始状态越远,越是使人的自然本能社会化,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人自身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