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泰戈拉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可这是包含矛盾的不能作为尺度的尺度。
如果这里所说的人是个人,那每个人都以自我为尺度,实际上剥夺了我之外的他人是尺度。按照逻辑,任何人都不可能成为尺度。
如果这里所说的人,不是任何一个个人,而是人的一般,那以这种人为尺度,只能是以抽象的人性为尺度。可不同时代、不同的哲学家对人性的看法是不同的,仍然没有人们认同的共同尺度。
毛病出在哪里?出在没有区分价值尺度和科学尺度。以人为尺度是属于价值尺度的范围。因而对这种尺度的考察不能离开这个范围。普氏关于人是万物尺度的观点很明显具有相对主义和感觉主义的浓重色彩,是一种陷入困境的自相矛盾的尺度。
马克思主义解决了这个问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两种尺度,马克思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1]
对象尺度,强调的是主体的评价应该符合对象自身的客观状况,这是科学尺度,它的要求是真;内在尺度即价值尺度,强调的是客体应该符合主体的需要和要求,它的要求是善(合目的),是美(合乎人的创造性活动的本质)。价值尺度归根结底应该以符合科学为依据。阶级成见不可能成为有科学依据的价值判断。相反,一种被埋没多少年的观点只要它是科学的,在若干年后又会被重新发现,这在历史上是常见的。不具有科学性的价值判断是不可能长久保持的,只有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才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高追求。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9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