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社会性与个人主义(1 / 1)

漫步遐思 陈先达 402 字 1个月前

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是彼此不可分离的。只要环顾自身就可以明白,我们穿的鞋子来自制鞋厂,穿的衣服来自服装厂,吃的粮食来自农民,吃的蔬菜来自菜农。岂止是衣食住行,几乎我们赖以生存的东西都是彼此相互供给的。有人会说,商品经济下如此,自给自足的经济是万事不求人。其实,这只是相对的。彼此依赖少,决不是可以绝对独立。人是天生的社会动物,是只有在社会中才具有某种独立性的动物。即使在自然经济条件下,我们作为人的思维方式、语言、情感,也是来自社会交往,更不用说彼此交换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绝对的个人是无法生存的。想象中的鲁滨孙,也还是要依赖从陆地带去的由别人提供的东西。

可是在观念中,人却可以无限夸大自我,可以鼓吹自我是宇宙的中心。

在哲学上表现为唯我主义——不真;

在道德上表现为利己主义——不善;

在美学上表现为表现自我——不美。

为什么在经济上连成一体,在观念上反而产生彼此独立的个人,在经济上的联系相当松懈而在观念上反而从属集体?这不奇怪。当个人还没有脱掉自然发生的共同体的脐带时,例如在原始共同体中,在部族、氏族以及封建社会中的大家庭中,个人不是独立的主体,不是自己意志、权利、自由的担当者,他没有独立的个人利益,这些利益天然地被包含在集体之中;他没有个人主义,也不需要个人主义,因为他的利益受到他所依存的集体的保证。

在前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我们看到的是两种人:一种是必然性的人,一种是偶然性的人。所谓必然性的人,是生下来就注定从属某一集体的人,无可选择;而所谓偶然性的人,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竞争来确定自己的地位和身份的人。前资本主义经济上很松弛,可人与人的关系比较密切;而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联系很紧密,可人与人的关系疏远化。关键在于所有制的性质,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人与人关系疏远化的根源。要使人恢复和谐的人与人的关系,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变革。这是人类历史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