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斯比尔金 徐小英等 译

求实出版社1990年出版

总论:作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

一、辩证和历史的唯物主义哲学: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完整学说

马克思和恩格斯作出了关于工人阶级进行解放的世界历史使命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革命转变不可避免的结论。这是只有在对社会发展(首先是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进行详细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才可能作出的结论,它要求以建立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前提。

伟大的思想从来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有自己的形成过程。用恩格斯的话说,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科学论证中有重大的意义,而自然科学的伟大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M.B.罗蒙诺索夫、Ю.迈耶尔)、生物体的细胞结构(M.Я.施莱登、T.施旺)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中起了首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认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是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永恒不灭的原理,以及各种物质存在形式相互转化原理的确证。在生物体细胞结构的理论中,他们看到了对植物界和动物界内在统一的证明。而达尔文的进化论则被他们看作是发展思想的胜利。

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建自己的学说时所依据的不仅是自然科学的成就,而且首先是社会科学的成就。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观点产生了最强烈影响的直接先驱。被改造了的黑格尔辩证法思想是唯物辩证法形成的哲学来源。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了,但这决不妨碍他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在他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必须把它倒过来,以便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2]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观点时所凭借的是整个唯物主义传统,首先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也是在重新思考社会现实、自然现实的基础上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从根本上进行创造性改造的成果。

杰出的英国经济学家、对资产阶级社会进行经济剖析的开创者、创立了劳动价值论的亚当·斯密(1723—1790)和大卫·李嘉图的思想推动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彻底科学的社会哲学——历史唯物主义。

富人和穷人、劳动和资本之间的矛盾早已在企盼着社会公正的善良人的心中引起了愤怒的抗议。在社会思想史上,空想社会主义成了这种抗议的明确表达。空想社会主义最伟大的代表人物傅立叶(1772—1837)、A.圣西门(1760—1825)、P.欧文(1771—1858)深刻而尖锐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对新的社会主义社会提出了一系列天才的猜测(尤其是关于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现象、劳动转变为娱乐的源泉等的猜测)。但是,他们没有看到能够完成社会改造的现实力量。

马克思和恩格斯证明了无产阶级只有摧毁旧世界,才能建设新社会,从而创立了真正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对社会现实的革命改造的科学观点体系被命名为马克思主义,辩证的和历史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它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标志着哲学思想的内容及其在科学知识和对现实的实践改造中所起的社会作用发生了质变。马克思和恩格斯把革命的理论和革命实践结为一体。“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这个简洁的表达包含着哲学中革命变革的核心。这个提纲决不是要贬低以往的进步哲学思想的巨大革命作用。它只是说,由于在解释历史时的唯心主义,没有一种哲学体系创建了揭示对人类社会生活进行革命改造的规律的科学。在科学思想史上,马克思主义首次揭示了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认识以及人类整个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发展中的基础作用。马克思主义在从实践中得出理论的同时,又使理论服务于对现实的革命改造的需要。“……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革命斗争融成了一体,而它的创造者既是无产阶级的思想家,也是无产阶级的政治领袖。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群众的哲学并科学地证明了人民在历史中的决定作用,同时他们也丝毫没有贬低历史上的个人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标志着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破产。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创建起来并获得了创造性的应用。过去的唯物主义者虽然承认自然界、物质的第一性和意识的第二性、派生性,但他们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因为在理解社会生活时,他们仍然是唯心主义者。与唯心主义的社会历史观相反,马克思主义证明了人本身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他们的创造不是任意的,而是在从前辈人那里继承下来的客观物质条件的基础上按照客观规律进行的。人们的存在(即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以这种生产为基础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决定人们的意识,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生活领域中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

总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和科学材料的基础上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性质。他们把唯物主义发展到了“顶点”,将其运用于对社会历史的解释,并从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无论是对社会科学,还是对整个社会实践,都有巨大的革命意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完整学说——辩证和历史的唯物主义哲学。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对象:社会机体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和恩格斯“将唯物主义建造至顶部”,即运用唯物主义的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动力。做到这一点“所用的方法,就是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即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5]。同时,马克思主义不轻视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不轻视他们的思想、兴趣、动机的重要性,但是真理在于:这些东西本身并不是历史过程中始初的原因,而是派生的原因,这些原因归根到底需要从物质生活条件中得到解释。这种解释就被确定为历史观中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就是说,物质生产的现实过程和生产关系构成精神生活的基础。而且,马克思和恩格斯所依据的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任何一个人都懂得的事实:人们在从事科学、哲学、艺术等等活动之前,首先必须吃饭,喝水、穿衣、有住所,而要有这些东西就必须劳动。劳动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没有劳动活动,社会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存在。这样就从一般的存在中划分出社会存在——社会的物质生活和历史形成的、客观的、不以某些人的意识和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关系。马克思给唯物史观的实质做了一个简要的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6]区分出社会存在这个范畴,使人们有可能把社会辩证地看作物质运动的高级的(社会的)形式,一种实质上是主体—客体的形式。社会的存在好比是社会的实体,即是社会发挥功能和发展的所有其他方面的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社会经济形态这一概念把历史看成为统一的世界过程。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思想家们,由于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者,因而不能找到区分社会生活中的始初的东西与派生的东西的客观标准。“唯物主义提供了一个完全客观的标准,它把生产关系划为……并使人有可能把……重复性这个一般科学标准,应用到这些关系上来。”[7]用列宁的话说,这里包含着唯物史观的深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人类社会是一个实质和结构最为复杂的活的体系。社会这个概念不仅包括现今生活着的人们,而且也包括所有过去和未来的各代人,即历史上和未来的全人类。社会的生活基础是劳动,人们的劳动活动。社会历史和自然界历史的区别就在这里:前者是由人造成的,而后者是自行产生的。同时,人并不是作为盲目的工具进行活动的,而是从自身的需要、动因和利益出发,追求一定的目的,遵循各种思想,即自觉地进行活动。在社会中,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意识形态关系、家庭关系及其他的关系十分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为了明显起见可以把社会看作一株枝叶繁茂的大树。每一个具体的社会学科研究它的某一部分:根、干、枝、叶等。虽然它们的总和也包括了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但是它们所获得的知识的简单积累并不能提供社会的完整的图景;因为在社会中,除各个领域特有的发展规律发生作用外,与其一起发生作用的还有整个社会发展的最普遍的规律。正如只研究树的各个部分是不会了解树的生长规律一样,不从社会的多样性中看到统一性也是不会在整体上了解社会的。发现这种统一性,了解其形式多样的表现的规律性、弄清各代人可见的相互联系、文化和民族的多样性等的社会需要,引起了想对历史过程进行理论说明的许多的尝试,其最终结果是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完全科学的社会哲学。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的和特殊的规律和动力、关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之间的联系原则的哲学理论。因此,历史唯物主义的对象是作为完整的社会机体的社会的发展逻辑(规律性),它可使人们制定出正确的标准来分析和评价社会生活事件,了解历史事件的错综复杂的情况,弄清什么东西应算作是始初的、基础的,而什么东西是派生的。在历史唯物主义制定的那种特有的、用作社会历史的解释原则的范畴体系的基础上是可以进行这种研究的。这些范畴是:社会经济形态、物质生产与生产关系、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与阶级斗争、民族与民族关系、社会革命、国家与法、社会意识诸形式、文化、个人与社会、社会管理,等等。总之,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认识的理论和方法。

社会哲学理论具有两极性的特点:它的一极是知识,而另一极是旨在寻求新知识的活动。这就使它成为指导和组织研究探索的方法(方法论)。社会哲学的理论原则通过一般科学和具体科学的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中的折射而表现为研究活动中的方法论的范导。

作为方法论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如果本身在其一般世界观和一般方法论取向上不遵照比它更为广泛的概括性的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它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的作用实质上就会不可思议。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出社会生活发展的普遍规律,从而有助于从解决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哲学基本问题出发,即根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以正确地确定每一种社会现象的地位,看出历史中合规律现象与偶然现象之间、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之间、经济现象与政治现象之间等的辩证的相互作用。它使人对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中的统一性有科学的了解。

当代社会生活、社会主义社会一切方面的完善化的实践表明,必须更加深刻地认识这样一些基本问题的意义,如加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这一过程中人的因素的作用、根据对社会客观规律的进一步深刻认识论证社会管理的科学概念。没有对社会认识的方法论原则所作的基本研究,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在党的纲领性文件中,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的著作中都创造性地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任何轻视社会哲学的作用,对它的任务作狭隘实用主义的解释、忽视基本理论问题、看风使舵的坏影响,以及经院式的空谈无论在理论上或在实践中都是不容许的。

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相互联系

看起来似乎在唯物史观的原则中原已深刻和自然地存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相互渗透,因而关于它们的相互关系问题不会作为一个单独问题产生出来。然而我们的哲学实践的情况是,辩证唯物主义领域主要是取得了自然科学的取向,而历史唯物主义在研究社会问题时却忽略了一般哲学的取向,相应地没有足够地利用一般哲学的范畴。这就使得社会认识没有得到应有的研究,也没有以应有的方式对一般哲学认识层次和社会哲学认识层次加以对比。在某一阶段上已经显然可以看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这两个领域的相对有成效的、独自的、孤立的发展,成了它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使人们不能深入理解无论是社会认识或是自然科学认识的当前的问题。在自然科学中产生了一些不考虑科学研究的社会后果就不可能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一般哲学认识的社会决定论问题尖锐地提上了它的议事日程,而反过来,不依靠一般哲学范畴去认识社会现实情况,就有可能使社会哲学的对象融化在其他研究社会的学科的对象之中。因此,需要弄清作为完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学说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相互关系。

从历史上看,马克思主义也是首先以社会历史科学为基础,而后以自然科学为基础才制定出作为普遍的认识方法的唯物辩证法的。的确,如果没有唯物史观,我们能够理解诸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发展、辩证矛盾、实践等等这样一些基本的哲学问题吗?没有唯物史观,就不可能形成统一的唯物主义的世界图景,因而也就不可能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社会与认识自然界一样,都依靠辩证法的原则、规律和范畴,这一点就表现出整个人的认识的内在统一性,这种统一性是必须由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得出来的。

但是,认识对象的特殊性也要求方法上的、理论认识的方式和手段的特殊性。例如,对真理问题的一般哲学上的研究不但不排除社会哲学,其中包括历史学对真理观的专门研究,相反要以这些研究为前提。

恩格斯把历史唯物主义看作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一部分。Г.B.普列汉诺夫也是这样思考的,他肯定地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历史。无论是在自然界或是在历史方面,这种世界观‘都是本质上辩证性的’。但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涉及历史,所以恩格斯有时将它叫做历史的。这个形容词不是说明唯物主义的特征,而只表明应用它去解释的那些领域之一。”[8]

总体框架

导论

第一章 什么是哲学

第一节 论哲学知识的对象和本性

哲学与现代时代。谈谈“哲学”一词的词源学。哲学的对象。论哲学知识的本性。哲学的科学性问题和唯科学主义的局限性。哲学思维的语言和风格。哲学及其人的尺度。

第二节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基础

世界观:实质和生动的含义。哲学的基础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党性。

第三节 作为一般方法论的哲学

方法和方法论理论。作为理论和方法的辩证法。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第二章 哲学史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史

古代的哲学。中世纪的哲学。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17~18世纪的欧洲哲学。德国古典哲学。俄国哲学。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在哲学中完成的革命变革的实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第三节 20世纪的国外哲学

新实证主义。实用主义。存在主义。哲学人类学。人格主义和新托马斯主义。现代西方哲学中的新流派。

存在和意识

第三章 物质:统一性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第一节 物质的一般概念

什么是存在。“物质”范畴的形成略史。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世界的物质统一原则。现代科学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物质不灭原则。

第二节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

运动概念、物质和运动的统一性。运动和静止的辩证法。围绕物质和运动统一性原则的哲学争论。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及其相互关系,退化论:它的必然性和危险性。

第三节 空间和时间

空间和时间的一般概念。物质、运动、空间和时间的统一性。论空间的多维性。有限和无限的辩证法。自然科学中的无限和无穷的概念。

第四章 意识:本质和起源

第一节 意识的一般概念

意识的定义。意识和大脑。物质的和观念的映象和对象。意识的能动性。意识的结构。自我意识,反射。自觉的和不自觉的。

第二节 从动物心理到人的意识

反映是物质的一般属性。反映和信息。论动物心理。意识的起源。

第三节 意识、语言、交往

人具有语言才能。语言是交往手段。语言是思想工具,语言和意识的统一性。符号系统。

辩证法理论

第五章 联系和发展是辩证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论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

联系和关系概念、哲学的普遍联系原则。相互作用概念。

第二节 发展思想和历史主义原则

关于发展的一般观念。发展和时间,历史主义原则和对它的一般方法论诠释。历史主义原则和对它的社会诠释。

第三节 因果性原则和客观合目的性

因果性概念和它同普遍联系和发展原则的相互关系。因果性和时间。因果性和相互作用。因果关系的形式。决定论和非决定论。客观合目的性。因果性和发展。

第四节 系统性原则

系统,要素,结构。结构和功能、整体和部分。本原因果性和系统的相关关系。系统性原则和发展原则的相互关系。对系统方法的形而上学诠释。

第五节 规律和规律性

规律概念。规律和哲学决定论。规律的分类,规律和规律性。

第六章 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和规律

第一节 论辩证法范畴和规律的统一性和差别

范畴是认识世界的阶段和形式。辩证法范畴和基本规律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 本质和现象

本质和现象概念。围绕本质和现象的辩证法的哲学争论。是和像是。现象和本质、外在和内在。

第三节 单一、特殊和一般

单一和一般概念。单一和一般的辩证法。

第四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和偶然的概念。必然性和自由。

第五节 可能性、现实和或然性

可能性和现实的概念。可能性的形式。或然性概念。

第六节 部分和整体。系统

历史上对“部分”和“整体”范畴相互关系问题的解决。整体和部分的辩证法。整体和系统。

第七节 内容和形式

内容和形式范畴的形成史。内容和形式概念。内容和形式的辩证法。

第八节 质、量和度

质、属性和状态的概念。量的概念。度。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第九节 矛盾和和谐

对立面的统一和矛盾。矛盾的基本类型。矛盾是发展的源泉。

第十节 否定、继承和革新

否定是发展的合乎规律的要素。发展中的继承性。渐进性、进步性、螺旋性发展的标准。

认识和创造

第七章 论认识的本质和意义

第一节 “知”意味着什么?

认识论及其对象。反映客观实在是认识的基本原则。知识的统一性及其种类的多样性。论认识的可能性:乐观主义、怀疑主义、不可知论。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第二节 实践——认识的基础和目的

论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知识发展的内在逻辑。

第三节 什么是真理?

美和真理的价值。真理、谬误和谎言。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真理的具体性。论真理性知识的标准。

第八章 思维哲学

第一节 理智—感性直观

感觉、知觉、表象。感觉印象的认识意义。

第二节 思维:本质、层次和形式

从感觉到思想的过渡。思维的特点。感性东西和理性东西统一。思维的基本形式。论思想的逻辑性: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

第三节 人的精神的创造积极性

什么是创造。想象的生产力量。自觉。创造和个性。

第四节 论思维的手段和方法

分析和综合。抽象化和观念化。概括和限制。抽象的和具体的。历史的和逻辑的。类推法。模拟法。形式化和数学化。

第五节 科学认识的经验层次和理论层次

经验东西和理论东西的概念。提出问题和研究大纲。观察和实验。仪器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事实先生。叙述和解释。假设及其在科学知识发展中的作用。理论是完整科学知识的高级形式。论科学预见。

社会哲学问题

第九章 社会哲学思想史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哲学略史

西欧的社会哲学思想。俄国的社会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以前社会哲学的总评述。

第二节 唯物主义社会观的实质

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的形成和对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相互联系。社会发展是合乎规律的历史过程。历史过程中的客观东西和主观东西。社会决定论问题。历史中的自发的东西与自觉的东西。

第三节 20世纪国外的社会哲学

历史哲学。法兰克福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经验社会学。结构—功能分析社会学。资产阶级社会哲学思维的危机。

第十章 自然界和社会

第一节 社会和自然界的相互影响

社会的产生。自然环境是社会生活的自然条件。生态学问题。

第二节 人口学;社会哲学问题

社会人口体系的概念。世界的人口现状。

第十一章 社会生活的经济领域:社会哲学方面

第一节 物质生产:概念和基本要素

社会生产的一般特征。物质生产体系中的需要和利益。生产力。

第二节 技术和科学技术进步

技术概念。科学技术进步:实质和基本方向。

第三节 生产关系:实质和结构

生产关系概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法。

第四节 社会经济形态

社会经济形态概念、基础和上层建筑。历史时代概念。

第五节 社会革命

社会革命概念。社会革命的类型。改革是对我国社会实行革命改造的特殊形式。

第十二章 社会生活的社会领域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关系

社会的社会领域的一般特性,阶级的产生及其基本特征。列宁的阶级定义。社会的阶级和其他社会集团。

第二节 民族和民族关系

氏族、部落、部族、民族。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社会主义下的民族。

第三节 家庭和日常生活

婚姻和家庭。日常生活领域。

第十三章 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域

第一节 政治、国家、法

政治:内容和功能。国家:本质和起源。法的概念。国家和法的基本历史类型。管理和国家结构的形式。政体。

第二节 现代社会的政治体制

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体制。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社会的政治体制。全民国家。苏联社会政治体制下的党。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民主和纪律。

第十四章 社会管理

第一节 社会信息和管理

社会和管理问题。社会信息概念。社会管理概念。管理的主体和客体。

第二节 管理的类型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社会管理的类型。社会主义社会管理的原则。管理是社会发展的因素。

第十五章 哲学对人的看法

第一节 人——个人——社会

人的一般概念。人是生物心理社会实体。人及其居住环境;从地球到宇宙。

作为个性的人。个人、集体、社会。

第二节 历史潮流中的人

个人的具体历史观。异化现象。活跃人的因素和个人的协调发展。

第十六章 社会生活的精神领域

第一节 社会意识:实质和层次

社会意识及其改造力量。社会意识和个人意识。社会意识的日常生活实践层次和理论层次。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

第二节 政治意识

政治意识概念。政治意识层次。现代政治意识的基本类型。

第三节 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的概念。资产阶级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法律意识。

第四节 道德意识

道德意识和道德概念。道德与作为道德范畴的意志自由。道德意识结构和道德范畴。道德意识和道德的历史类型。

第五节 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形成史。审美意识的本性和功能。艺术:本质和社会功能。艺术的特点、艺术和科学。艺术和哲学。

第六节 宗教意识

宗教、宗教意识和无神论。宗教意识:产生和稳固的原因。宗教和哲学。

第七节 对世界的科学认识和科学世界

科学的概念。科学的社会职能、科学转变为直接生产力。科学、哲学和世界观。

第八节 文化哲学

文化的概念。价值世界。文化和自然界。文化和文明。文化和意识。文化类型学问题。

第十七章 历史进步和现代全球性问题

第一节 进步是历史上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

社会进步思想的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的进步观及其标准问题。进步的历史意义和理想。

第二节 现时代世界发展的辩证法

现代历史形势的特点。现阶段社会主义发展的辩证法。人类的全球性问题和社会进步的命运。

[1] 本章内容选自《哲学原理》第二章第二节和第九章第二节。文中标题由编者所加。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3卷,2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卷,46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5] 《列宁全集》,中文1版,第1卷,11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3卷,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7] 《列宁全集》,中文1版,第1卷,12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8] 《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2卷,311页,北京,三联书店,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