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斯坦尼斯 陆齐华 译
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
总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世界和对世界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1]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研究客体”与“研究对象”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就是创立了崭新的唯物主义形式,同时也是创立了新型的辩证法。他们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唯物主义发展到高峰——将其推广到对社会生活的理解,从而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提高到新的水平,即彻底科学的哲学的水平。恩格斯写道:“马克思和我,可以说是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并且把它转为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一的人。可是要确立辩证的同时又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需要具备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2]
世界的科学史和哲学史证明,在这个范围内,那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出成就,总是同对各个极为广大的领域中的知识的概括和综合相联系的。这也完全适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造性地改造和概括当时先进哲学成果、社会思想和自然科学成就,概括社会生活和阶级斗争实践,以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动摇了文明世界的基础的人民运动的经验的过程中,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作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唯一彻底革命的阶级——工人阶级的思想家,制定自己的哲学的。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在自然科学发生根本变革的时期,列宁成为马克思、恩格斯事业的天才的继承人,他的名字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新阶段联系在一起。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把辩证法作为关于联系、自己运动和发展的学说进行探讨,发展产生于对立面的统一,它自身包含着作为一切自己运动的内部泉源的矛盾。
在普遍联系、运动和发展中考察一切现象,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原则。在认识论的意义上,原则就是基本原理——在研究现实的基础上得到的和在认识和实践中必须遵循的观念。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通过自己的范畴、原则和规律的体系来揭示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形形色色的普遍联系,证明它们对于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方法论意义。
科学所表述的规律是本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和关系,也就是说,不以人们是否认识它们为转移而存在着的现实规律在思维中的反映。发现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规律,是一切科学的最重要的任务(虽然不是唯一的任务),如果没有这一部分认识活动,也就没有科学。辩证唯物主义或唯物主义辩证法这门科学也是如此。
按照恩格斯的简洁定义:“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3]这个定义指出了唯物辩证法理论与其他科学共同的东西,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别。共同的东西在于,辩证法也和其他一切较为具体的科学一样,在考察现实的属性、联系、存在方式和关系的同时,研究现实的各种规律。它们之间的差别则在于,辩证法理论所研究的是运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以及世界的普遍存在形式和方式。因此,辩证法所揭示的规律同整个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表述的基本原理和原则一样,应对任何运动形式和任何发展都有效力。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揭示和表述普遍程度不同的各种规律和原则。其中有些规律,如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各种守恒定律和在社会中起作用的社会革命规律,具有很大的适用范围。但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对象是这样一些规律,它们在物质存在世界和精神存在世界中随时随地起作用,物理的、化学的、地质的和生物的现象、过程,以及人类社会、人的精神创造都在某种方式下受到支配,它们具有普遍的性质。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充当万能的认识的方法论,因而也充当科学方法论的理论基础的职能,是同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原则的普遍性息息相关的。由于世界、宇宙是辩证的,所以辩证法的实用的方法论作用也是多方面的。换句话说,由于辩证法的规律贯串于现实的一切运动和过程,所以必须从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统一的立场出发去研究现实中任何一种现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以往唯物主义的反历史主义、形而上学性和直观性,在历史唯物主义地和辩证地看待人的产生过程的基础上,论证了人作为能思维的存在物的产生。人类祖先对物质世界的对象性的实践关系,他的劳动活动以及这种活动的社会性,对于人们精神生活和活动的产生、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意识和实践的有机联系,总的说来一直决定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换句话说,作为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把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作为自己不可分割的要素包含在自身之内。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常强调唯物主义辩证法作为对世界进行革命改造的方法,作为工人阶级及其革命政党为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者摆脱剥削、争取社会主义进行斗争的有效武器的特殊意义。恩格斯在谈到唯物辩证法时,就马克思和他自己写道:辩证法“是我们最好的劳动工具和最锐利的武器”[4]。综上所述,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对象究竟是什么?必须把“研究客体”和“研究对象”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广义的研究客体,与一切科学是共同的。对于整个人类认识来说,运动着的物质及其一切属性、物质世界的整体及其任何一个部分,包括人的世界,就是这种共同的研究客体。而每一门科学的研究对象(或简称对象)则被理解为该门科学从现实中挑选供研究的某个领域或方面,以及它所解决的某些问题。对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来说也是这样。
作为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要科学地、辩证而又唯物地解决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这种世界观基础上,它揭示出自然界、社会、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此外,它还是科学认识和实际行动的方法论的一般理论基础。这就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对象的扼要说明。
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科学认识活动和价值哲学活动的统一
整个辩证唯物主义,也就是说,无论是辩证法,还是唯物主义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唯物主义指引科学家们客观地研究现实,要求认识尽可能准确地在意识中反映和再现物质世界及其派生物,防止认识活动中的主观主义和片面性。在研究精神世界、观念世界时,唯物主义要求从现实关系的世界,归根到底即从人们的物质存在中把它们推导出来。辩证法作为普遍的思维方法和作为科学认识方法论的基础的意义本身,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因为,辩证法的普遍原则和规律是对世界的普遍客观规律和存在方式的反映,正因为这样,关于它们的知识才对把握物质世界的意识如此重要。马克思在说明他所制定的科学研究方法时,把它称为辩证的和唯物主义的方法。
恩格斯写道,随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以往所理解的哲学也就终结了”[5]。他所指的,是那些唯心主义的带有形而上学片面性的哲学体系,它们自认为掌握了关于世界的完全的绝对正确的知识。按照这种理解,哲学作为把握世界的最深刻本质的绝对知识体系,作为某种唯一正确的世界观,同自然科学是对立的,把后者视为有局限性的表面经验。
辩证唯物主义是作为哲学和哲学世界观而创立的,这种世界观是以人类先进思想包括哲学思想成果和具体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材料为依据。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本身已经提高到科学知识的水平。
同其他科学的有机联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点。它首先表现为哲学同马克思主义的其他组成部分——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列宁曾经把马克思的整个学说称为世界观。它还表现为辩证唯物主义同自然科学的联系。恩格斯在1886年写道,由于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自然科学带来的经验知识使我们有可能“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6]。恩格斯的这种说法预见到以后得以实现的一种发展趋势。自然科学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图画是一项与哲学的世界观职能近似的工作。在现代条件下,由于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自然界联系的图画以空前增长的广度和深度被绘制出来。19世纪80年代,当恩格斯写上述这番话时,自然科学实际上多少还只知道宏观世界。现在,自然界联系的图画包括微观世界、宏观世界和宇观世界。列宁曾经研究过的,开始于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之交的科学革命,由此产生的科技革命,以及与科技革命相联系的急剧展开的各种不同知识的综合过程,在这方面起了突出的作用。由现代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绘制的作为一个有联系的整体的世界图画构成现代科学世界观的一定层次。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现代科学世界观的一般哲学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并没有降低,反而提高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研究和揭示不仅包括科学认识活动,而且包括价值哲学活动(也即价值观念领域的创造活动)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的一般原理和原则,指出这两类精神活动的内在联系。它以科学的可靠性揭示价值观念在人的实践活动,以及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改造社会的斗争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科学地论证共产主义意识固有的价值观念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整的观点体系和某种范畴——哲学概念体系,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体系借助这些概念、范畴表现出来。
恩格斯在批判黑格尔哲学时,指出了黑格尔探讨的辩证方法和他关于世界的绝对知识的独断主义体系之间的矛盾。因此,恩格斯对于建立哲学体系持否定的看法。对历史上存在过的哲学体系所做的批判研究证明,每一种体系都自命为对世界的绝对的完备的认识。恩格斯对这些哲学体系的否定的评价所针对的是这种毫无根据的奢望,而决不是系统性这一科学知识的本质特征。相反,恩格斯承认这种系统性,并把它同这样一点相联系,即世界本身表现为一个统一的体系,是一个有联系的整体。[7]“包罗万象的、最终完成的关于自然和历史的认识的体系,是和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相矛盾的;但是这决不排斥,反而肯定,对整个外部世界的有系统的认识是可以一代一代地得到巨大进展的。”[8]
马克思主义哲学否认有可能建立以完备的绝对真理的形式出现,像最高法官一样凌驾于其他科学之上的哲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新型的哲学体系,即辩证唯物主义的体系,它包含着针对知识而言的体系范畴本身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解。知识体系被理解为以一定方式组织起来的完整知识,它反映着研究对象,无止境地接近在思维中全面地再现认识客体。由此可见,对于知识体系,包括哲学知识体系,也应该从运动、变化、发展中,从完善和丰富的永恒过程中进行考察。
我们认为,作为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其体系组织原则最基本的有两条:1.论证世界的存在方式,以及它通过对立面的相互关系和作为内部泉源的矛盾的自我运动和发展[9];2.把对象性实践活动和革命改造活动理解为人和世界的基本关系,理解为社会发展和人的认识的源泉、基础和动力。[10]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世界和对世界的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它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原则也应用于自身。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宜于进一步发展和丰富,同时,对一切不符合客观真理、不符合唯物主义和革命的辩证法的东西毫不妥协。
马克思主义哲学随着科学知识的增长、实践的丰富、社会发展的新需要的显露,和科学技术进步产生的新问题的出现而进一步发展。人们的认识和活动的一切新领域、社会和哲学思想本身的发展提出的种种新问题都属于哲学研究的范围。在哲学所考察的那些传统问题中还出现一些新的方面。科学和实践的新材料使人们有必要回头去研究那些从前已经解决的问题,按照社会文化和科学发展的新水平充实已经得出的答案并使之具体化。
总体框架
第一章 哲学是一种理论知识形式
一、哲学知识的特点
二、哲学的基本派别。哲学基本问题
三、唯物主义在历史上的各种形式。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四、辩证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对象
五、哲学的党性
第二章 物质及其本质属性
一、物质概念和物质学说
二、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三、物质的运动形式
四、空间和时间是物质的本质属性
五、物质基质及其种类和结构水平
六、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关系
第三章 意识及其起源与本质
一、反映概述
二、产生意识的生物学前提
三、劳动在意识产生中的作用
四、意识的社会实践本质
第四章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及其原则和问题
一、问题的由来
二、实践和认识
三、语言和思维
四、真理和谬误
五、思维是一种创造
第五章 唯物辩证法。规律和范畴
一、辩证法及其方法论作用的一般评述
二、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及其分类原则
三、对立面统一和斗争规律
四、量和质相互制约规律
五、否定的否定规律
六、两种发展观点和辩证法规律的联系。辩证法规律的方法论作用
七、作为现实的反映和普遍思维形式的辩证法范畴
第六章 科学认识的方法和形式
一、认识方法的起源和本质
二、认识方法的分类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方法的本质和普遍性
四、一般认识方法
五、理论是科学知识的一种形式
六、认识课题及其种类
第七章 科学认识的逻辑
一、形式逻辑——推导知识的逻辑
二、辩证逻辑——新型的逻辑
三、辩证逻辑的基本原则
四、作为思维形式的辩证法范畴
五、辩证法和形式逻辑
第八章 系统方法的哲学根据
Ⅰ 现代科学知识结构中的系统方法
一、作为对总体的质的分析的系统方法
二、现象的整体测定
三、现实的多维状况
四、科学知识的系统综合
Ⅱ 系统知识的不同类型及其认识论根源
一、哲学的和“非哲学的”系统方法
二、天然世界和人工世界
三、知识的类形式及其对系统方法形式的特殊性的影响
第九章 辩证唯物主义和哲学修正主义
一、修正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对象的歪曲
二、抹杀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的企图
三、修正主义者对辩证唯物主义规律和范畴的曲解
[1] 本章内容选自《辩证唯物主义概论》第一章第四节。文中标题由编者所加。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0卷,1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3] 同上书,154页。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1卷,33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1卷,31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1卷,34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7]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0卷,662~66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8] 同上书,27~28页。
[9] 参见《列宁全集》,中文1版,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10]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