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来,我们对于社会认识论的性质和研究对象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狭义到广义、由比较表象到比较深入的发展过程,相应地我们的社会认识论研究和教学也形成了三个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研究阶段:社会认识论导论、社会认识方法论、人文社会科学哲学。我们现在将其概括为社会认识论的三期研究。
第一阶段:社会认识论开题立论。在提出社会认识论问题并进行第一期研究时,我们主要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界定社会认识论的,把社会认识论作为认识论的一个分支,侧重从认识论的视角考察社会认识,认为社会认识就是人们对于社会的认识,社会认识论是关于人们如何认识社会的哲学学说,它以人们认识社会的活动为对象,力图揭示社会认识活动的特殊性质、特点和规律,探索其独特的方法论原则。第一期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开题立论,将社会认识论建立为一门相对独立的认识论分支学科,其成果主要是拙著《社会认识论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收入胡绳主编的“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和一批本领域的数十篇相关学术论文、书评。1989年4月在四川乐山召开了全国首届社会认识论学术研讨会,数十位作者带着几十篇论文与会,掀起了社会认识论研究的一个小**。
第二阶段:社会认识方法论探究。深入的研究引发了进一步的思考,社会认识论应当以提升人们认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为目标,促使社会认识的科学化。社会现象是事实与价值的统一,相应地,社会认识也不是单纯的社会认知,还包含着社会评价、社会选择、社会理解、社会释义、社会规划、社会决策、社会调控、社会规范等,是一种比较广义的社会认识。对于社会认识论的这种界说极大地拓展了社会认识论的研究视野,将第一期研究未能加以探讨的许多问题纳入到了社会认识论的研究视野,而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引出了许多更加复杂的学术和实践难题。在《深入探析人类社会自我认识之谜——社会认识论研究的回顾、透视与展望》(《武汉大学学报》1993年第6期,百年校庆特刊)一文中,笔者在回顾社会认识论研究发展过程及其主要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认识论研究中的10个难题:①社会认识系统中主体与客体自我涉及、自我相关;②社会历史的可知性与社会认识的真理性;③社会价值的多元性与社会评价的多义性;④个人对社会的对象性认识与社会总体的自我认识;⑤社会活动的自觉性与社会规律的客观性;⑥认识活动的时空有限性和社会历史进程的时空无限性;⑦社会观念与社会现实内在交织;⑧社会交往中社会规范的“通约”与转换问题;⑨文化体系的中介功能与屏障作用;⑩认知与评价、审美、功利追求的交错、互渗与冲突;等等。对这些理论和实践难题的解答既要求视野的拓展,也要求思路的转换,更要求方法的更新,从总体上看则都属于方法论问题,这就凸显了社会认识论第二期研究的主题:社会认识方法论,也提出了社会认识论第二期研究的任务,这就是探讨社会认识的科学性和科学化问题,并为人们更加科学地认识社会提供科学的方法论原则。社会认识论的第二期研究之所以可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益于一批非常优秀的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加盟。自1989年开始招收硕士生,1994年开始招收博士生,先后有12位博士生、11位硕士生参加到了社会认识论的研究队伍,形成了一个非常和谐协调的社会认识论研究共同体。他们的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都围绕社会认识论的一些难点和开拓性问题展开并形成了系列,同时我们又协同攻关一道研究社会认识论的前沿问题,完成了社会认识论的第二期研究计划,也是国家教委“八五”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社会认识方法论”,其成果主要是由我主编的《社会认识方法论》以及一批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以及公开发表的数十篇学术论文。《社会认识论》作为由我总主编的《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哲学丛书》中的一部,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列入“武汉大学学术丛书”于1998年出版。该书从方法论上回顾近代以来西方社会和中华民族自我认识的历史发展,透视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的方法论特征,将社会认识活动分解为社会观测、社会发现、社会预测、社会评价、社会传播、社会决策等具体的活动方式,从活动与方法的统一中加以探索,在此基础上探讨社会科学知识的检验与进化问题,并提出了科学地认识社会所应当遵循的方法论原则:客观性原则、具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主体性原则。
第三阶段:人文社会科学哲学构建。社会认识论第二期研究的主要进展是将研究由理论层面向方法论层面延展,使社会认识论理论转化为可供实践和操作借鉴的方法论和方法论原则,从而使社会认识论研究更贴近社会认识活动的现实,为人们更加科学地认识社会发挥方法论指导。在研究中我们致力于从方法论上回答和解决前面曾经提到的10个难题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同时我们也感到上述难题并非都是在方法论层面可以得到解答的,它们更需要在哲学层面作出更加概括性和统摄性的分析和解答。这就是说,社会认识论研究的演化要求我们将其提升到哲学层面,这就引出了社会认识论的第三期研究: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社会认识论与人文社会科学哲学如何内在相联呢?在我们看来,社会认识论是关于人们如何认识社会和社会如何通过人们对社会的认识而达到自我意识的哲学理论。人们对社会的认识活动大体上可以分为日常的社会心理层面、阐释的社会理论层面和决策的社会规划层面三个主要层次。[1]人文社会科学则是在理论层面上展开的社会认识活动的专门化和典型性形式,也是人类社会自我意识的科学理论层面和科学认识方式,社会认识论要在帮助人们更加科学地认识社会和自我方面发挥作用、实现功能,就必须尤其关注人文社会科学,将其提升到哲学层面来加以研究和探索,而这也正是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的任务。
在我们看来,人文社会科学之所以必要,在于科学地认识和理解人文社会现象的实质和规律,合理地评价其价值和意义,正确地预见和规划社会发展目标和过程,有效地指导人们的行动,追求最大的效益和效率。研究人文社会科学哲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人文社会科学的元问题,促进和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提高其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正是基于上述考虑,我们将人文社会科学哲学作为社会认识论第三期研究的主攻方向。本研究构想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被批准为国家教委“九五”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通过社会认识论学术研究共同体的集体能力,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标志性作品是由我主编的《人文社会科学哲学》。该书的主要内容是:第一,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的基本规定,包括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哲学产生、形成、发展的必然性、必要性和历史—逻辑进程;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的性质、对象、任务、特点等;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的功能、价值及在当代大哲学体系中的地位等。第二,当前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中的一些热点问题以及我们的回应,例如,自然主义与反自然主义、方法论个体主义与方法论整体主义、多元主义方法论和批判的社会科学、因果解释与非因果解释、行动和行动理论等的探讨与争论。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尤其是关于“人的科学”和“统一科学”的思想等。第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些前提性和对象性问题,例如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与对象、结构与功能、进化与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家和人文社会科学共同体等。第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些根本性和基础性难题,例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客观性与主体性、真理性与合理性、滞后性与超前性、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说明与理解、认知与评价、规范转换与学科际沟通,以及成果评价问题等。《人文社会科学哲学》作为由我总主编的《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哲学丛书》中的一种由武汉大学出版社作为“国家教育部九五重点图书”出版。该丛书还包含了一些对于社会认识论问题的专题研究,其中大部分是一些比较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包括郑文先著《社会理解论》(获湖北省首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叶泽雄著《社会理想论》、张理海著《社会评价论》、刘远传著《社会本体论》、李勇著《社会认识进化论》和朱志方教授著《社会决策论》等。它们的出版在学术界引起了一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