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随着发展问题日益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而迫切的问题,形成了各种形态的社会发展理论。发展理论最初出现在欧美,而后逐渐扩展到世界各国,以至形成了全球性的“发展理论”研究的热潮。对发展的哲学反思和科学研究,已经成为哲学和科学的“显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开始快速发展,与此相应,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也进入了空前活跃的时期。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快速发展过程中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与问题,促使人们对发展问题进一步反省与重新认识。如果说80年代中国学界侧重于社会发展理论的研究,那么90年代社会发展理论的研究则进入了反思的层面,也就是发展观或者说发展理念的层面。因此,发展观研究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发展理论的研究。“在哲学的层面上研究‘发展’,‘实践的唯物主义’首先关切的是‘发展观’。‘发展’这并不只是对人与社会的存在状态和存在过程的描述,而且是对人与社会的存在状态和存在过程的评价。‘发展’与‘发展观’是密不可分的。‘发展观’是基于对‘发展’的评价标准而构成的在实践中作出顺序性选择与安排的关于发展的思想理论。”[1]可见,“发展观”是社会发展理论中较高层面的问题,哲学对发展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发展观的研究。
[1] 孙正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与逻辑》,《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9期,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