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曾强调:“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1]。对此,列宁明确地指出马克思主义“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2]。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需要人们进行综合性、整体性的学习和研究,但长期以来我们较多进行的是分别的各组成部分的学习和研究。以往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虽然也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整体,但实际上,我们还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以“三个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为基础形成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来理解和看待。以此为基础,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政治理论课中,也相应的分别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三门课程的教学和研究。
应该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这一划分和理解,对于清晰地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不失为好的方法和途径。但这种相对分割的理解和划分,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端。最明显的就是导致人们过分“重视”作为基础和方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应用”,学好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可以轻松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其他理论,并能自如地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实现了所谓的“理论联系实际”。但这样的理论“联系”实际容易导致用理论“套”实际,而这正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化、公式化和僵化理解及应用的实质所在。这样的“马克思主义”,其实正是马克思本人所竭力反对的“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的“马克思主义”。这种将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分开来的理解,也容易导致人们对其划分的完整性和合理性产生疑问。在将马克思主义划分为“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的基础上,国内就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还应有其他的理论来源和其他的组成部分。[3]所以,把马克思主义的一定组成部分或它的一定理论、观点同马克思主义整体割裂开来,就往往成为使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遭受损害的基本形式,并且实际是使整个马克思主义遭受损害的基本形式。可以说,在把“整体”的马克思主义作“部分”理解时,其存在的问题是明显的。在马克思本人这里,他并没有把自己的理论分成若干部分来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部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我们决不可以“部分”取代“整体”。但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并不是要否定或排斥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内容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相反,二者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否则,就会陷入黑格尔所指出的只具有“环节的必然性”而失去了“全体的自由性”[4]。
正是在充分认识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与“部分”分割开来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自2004年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来,一些学者注重从“整体”来理解和解释马克思主义的真实内涵,更加重视和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5]理论界、学术界已经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6],它既应该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更应该进行整体性研究,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正是在这一基础上,中央通过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三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合并成一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版,2008年、2009年、2010年修订版),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教材之一,加强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此,《〈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要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7]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趣,在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寻求无产阶级解放的现实道路,它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内在有机统一的一个东西,而不是三个东西。马克思主义的这三个组成部分,都服务于无产阶级解放这一根本旨趣。“马克思充分地利用了前人的成就,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成果,把它凝结为一个整体,用以解决无产阶级和人类面临的实践和理论问题。”[8]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理论上和逻辑上是严密的、完整的、一贯的,它们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统一构成了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是整体的马克思主义的问题”[9]。
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不仅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而且要研究后人继承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特别要注重研究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之构成了一脉相承的整体。但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研究,决非要削弱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分科研究,而是对三个组成部分分科研究的更高层次的统合。这实际上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整块钢铁”的“超学科”研究问题。[10]而对马克思主义作综合性、整体性的“超学科”研究,更能集中和充分地凸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质和思想旨趣。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35页。
[2]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9页。
[3] 参见俞吾金:《马克思主义的第四个来源和第四个组成部分》,《学术月刊》1993年第8期,第12页。
[4] 参见[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5页。
[5]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吴江的《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大史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郝敬之的《整体马克思》(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和《回到整体马克思》(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高放的《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整体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2期)、梁树发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的实质》(《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8期)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贯彻整体性原则》(《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7期)、李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与学科建设》(《教学与研究》2007第3期)、逢锦聚的《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6期)、王南湜的《从实践意图看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南开学报》2008年第4期)、孟庆艳的《当前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趋势及我见》(《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第3期)和孙正聿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创新的思考》(《光明日报》2009年5月19日)等。
[6]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5]64号),2005年12月23日。
[7] 转引自《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增刊,第16页。
[8] 陈先达:《论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陈先达文集》第3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9] 梁树发:《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的实质》,《教学与研究》2005第8期,第30页。
[10] 参见孙正聿:《关于马克思主义创新的思考》,《光明日报》2009年5月19日。